徐德宝创作的长篇小说《圣河西溪》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已经有些日子了。
全书共52.7万字,原来成稿时有80多万字,出版时考虑到分上下册多有不便,才斫削到现在这个字数。即使这个字数,也是我市有史以来文学类单本出版物字数最多的一部,与此成为巨大反差的则是其作者徐德宝幼时只读过四年书,1964年上学,1967年因贫辍学。按说这样的文化程度,能写出三五百字比较通顺的记事文就算不错了。他是不是能够运用准确、鲜明、生动、有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完成这部作品的呢?让我们随手摘一小节看看他的文字能力吧!
风过江南,清澄透明、山影倒映、草木葱茏。越山秀、剡云薄。驶进枫林。泊下。扛着抬着,沿沟顺涧,全是控岭。高高岩嵴小伙伴们正高声欢呼。红霞刺云,群山闪光,不断出现丘丘大小不一的高山田。田水漾动,圈圈漾动,那是数不清的鱼儿在撒欢呢!
这段是小说人物海豹哥领着小芹去抓大水鱼的途中景观。语言简洁、明快,既有画面感,又有韵律感。整部小说,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比比皆是。
积累素材是创作成功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一点对徐德宝来说也是费了数十年的功夫,才日积月累,渐溢渐满。“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依绕着逶迤的九曲剡溪代代繁衍生息的子民,祖孙三代男男女女数十人,有谦和顾家的、雍容周正的、沉默黠勇的、傲岸精明的、奸狡无端的、温顺勤勉的、端肃沉稳的、嘴巧眼尖的,乃至如银似雪的乖巧家犬……一脉相承又经纬交错、灵秀本真生气勃勃的生活画卷。”这可能是小说责任编辑为此书拟的内容简介,印在书的封底。
这部小说里发生的故事距今已有七十年了,徐德宝1954年生人,小说中描述的许多事件都是他从未经历过,许多场面根本无缘见识,何以能把许多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许多场景勾描得惟妙惟肖?答案是他的素材库从童年时就开始积累了。那时,他家乡甘霖镇上有家红旗饭店,当时镇上设有茶馆,每日里饭店不营业时,一些古稀老人就聚集在这里说古论今,从早到晚,冬冬夏夏从不间断,许多撑簰的往事、坊间的趣事就从他们海阔天空的聊天中聊出来了。作者从懂事起就钻进人堆里听这些“旷古见闻”的故事,他完全被迷住了,听得真真切切,连名字、细节都记住了,讲述人的神态、口头禅都忘不了。久而久之,正是这些有亲身经历的人,把自己的经历转给了这个胳肢下的小鬼。也许人们不曾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后,他们的经历和谈资居然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素材。当然仅仅靠一些听来的经历是不够的,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一直在体验和观察种种生活现象,也积累了许多素材,还跑了不少地方去看,去仔细打听,走访了许多老人去掏根斫竹地问。数十年如一日,素材库厚实了,方有可能进行高纯度的提炼。这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圣河西溪》的另一个特色是挖掘了剡溪自然风光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资料丰富,文辞优美。人说当年嵊县最有特色的是一个热热闹闹(越剧),两个轰轰烈烈(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这些家乡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小说中都有反映。
小说还写了村落沿革、民间风习、名人轶事,还有当地民间传统的饮食文化、婚丧礼仪。大到分龙日斗水大赛的场面描写,小到对身穿法兰绒式雪克斯衬衫的小少爷的服饰描写,这些都需要掌握社会活动知识、生产常识、生活常识才写得出来。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剡溪的酷爱、对家乡的挚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徐德宝凭着志在必得的决心,靠着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锐气,终于如愿以偿地用传神笔墨,为剡溪画出了一幅气韵生动、神采焕发的图画,为家乡文学添上了一片瑰丽的色彩,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让我们欣喜地为徐德宝点赞,诚挚地期望他的传神之笔再添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