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高考视点】张秋达:思维与表达 高考作文的发力点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 2019年06月03日10:30:50 

  马寅初中学 张秋达

  高考各科中最大的分值题是什么?自然是语文卷中的作文题,占了整整60分。每一位备考的师生,战战兢兢,不敢丝毫马虎。于是许多人总想猜中作文题。

  事实上,我们是猜不中具体的作文题的,也没有必要费心思去猜测。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选用了台湾作家刘继荣的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考前不少学生读到过此文。考场上考生见到此等熟悉的材料,欣然下笔。结果成绩出人意料,并没有拿到预想的分数。究其原因,命题者将这一博文进行了改造,提供了三种写作的思路,而阅读过这博文的学生,大多沿着作者的思路而写,导致千人一面,面目可憎。所以,我们只需知道,高考语文命题是围绕一个“点”——“立德树人”与四个“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来考查。

  一篇作文能否得高分,除了考虑是否切题以外,思维含量的考核是放在显要位置上的。作为训练思维的体操的作文,命题者需要设法检测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和批判性,阅卷者赋分高下,也将此作为考量的核心指标。如今,许多学生在考题面前,思维能力显得力不从心,文章只能在平面上滑行,摊一个薄薄的大饼了事,得分也只能在基准线上徘徊。面对具体的作文题,要细心寻找思维的聚焦点,如去年全国II卷中的一个材料:“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如果聚焦“故事的整体”“具体人物”“人物的具体行为”,就可以找到思维点与写作点。

  同样,2018年的浙江作文题试题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由历史上的浙江思想形成了浙江精神,交代浙江文化的流变,及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考生写作要根植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关系,即浙江文化孕育与滋养了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浙江传奇;第三部分明确写作语境,提出写作指向,即站在人生新起点,谈对浙江精神的感受与思考。由此可见,“浙江精神”“浙江故事(传奇、人物)”“体验和思考”是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落笔要聚焦在浙江精神上来立意。在此基础上,采取多向分析,力争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当解决思维的聚焦点,就要在表达上下功夫,力求能有话可说,说得深入,说得巧妙。当然,如何表达,实际上也是在考查思维能力。纵观高考作文写作,以论述文的考查为侧重点。甚至可以这样说,每一个高考作文题,是一定可以论述文这一文体来写的。拿到写作任务的时候,第一时间去判断命题者所持的测评取向,了解特定取向的评价标准,获得完成任务的一个行动指南。大致分两类:一类考查面向“具体目的”与“具体读者”进行交际的写作能力。其写作任务要聚焦“交际目的”和“目标读者”这两个要素,展示自己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或被说服所采取的行动或技巧。前几年的瑶族姑娘小卜就业选择问题的考题,要针对小卜本人的实际而来分析与说服;又如2017全国作文题,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具体设定“外国青年”的身份、国别、立场、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的情感,其介绍才有可能被对方认同。

  第二类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一类文章的考查,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发现、思考、质疑的过程。这类文章,在具体表达时,首先需要聚焦任务的“话题”要素,如浙江卷的“文品与人品”“虚拟与现实”“人生读三本书”“浙江精神”;其次将材料中的观点放到作者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框架中加以考察,其结果常常是这三种:1.认同,理解得更深刻;2.不认同,反驳有据,批判成理;3.基本认同,同时有补正,有丰富,有提升。但,并不是每一个写作材料,都同时拥有上述三种结果,譬如2018年许多作文题,就不具备第二种结果。解读近几年浙江高考中的高分作文,如《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且以作品论英雄》《借有字之书品人生》《争先亦不忘国忧》,大多选择第三种表达方式,在“但是”后面做文章,体现自己的认知与思考。确定了写作框架后,将说理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渐次推进,力争将说理过程有层次地、准确地、有力地表达。

  高考作文题目千变万化,不论呈现的形式是命题、话题、材料作文,还是生活事实类、社会现象类、寓言故事类、自然现象类、哲理思辨类、历史史实类等新材料作文,都是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等的感受、体悟、思考与表达,需要写作者对准焦点,在思考与表达上发力。

  相关文章
2019高考即将来临 高三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
红丝带寄温情 为高考冲刺加油
确保2019年高考各项工作 安全平稳有序实施
【高考研究】张秋达:把脉高考作文趋势 提高训练精准度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