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越剧小镇的非遗陈列馆里,多了一件清新脱俗的旗袍。与其他旗袍不同的是,这件旗袍用竹篾纯手工编制而成。
记者观察发现,这件旗袍长1米,宽40厘米,薄如A4纸,分前后两幅,两面都编有荷花和荷叶。整件衣服由双色竹篾丝上下打编而成。
竹编旗袍由市国森艺术竹编厂竹艺大师吕建亚编织而成。聊起初衷,吕建亚告诉记者,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件能真正可以穿在身上的竹衣。“去年参加第八届中国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我做了一件竹衣,但那件竹衣主要是用来装饰的,并不能穿上身,当时就有客商跟我建议,能不能做一件可穿在身上的竹衣。”
去年,吕建亚开始着手准备编制竹衣。从选材到款式,她考虑得很周到。“我希望这件竹衣穿在身上,不仅感觉不到竹丝的粗糙感,能够活动自如,而且还一定要是我自己喜欢的那款。”为此,吕建亚决定制作一件自己平时喜欢穿的旗袍。为了选材,她还专程跑了趟广西,选了当地竹节长、韧性强、不易变形的竹子。从出样稿到劈竹、刮篾、蒸煮、打磨、染色等,吕建亚准备了一个多月,而后便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编织。
“一般我们做的都是立体竹编,很少做平面竹编。这件旗袍的平面竹编,要求非常高。”吕建亚拿出留剩的竹篾介绍,竹篾须手工刮制成如线一般,而且每条竹篾的宽度要差不多,否则细看整件旗袍时,竹篾细微的宽窄误差会让其失去美感,而颜色一般也以双色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旗袍图案的立体感。“平面编就是从一个角落起头的,中间也不能打结。”
竹编原本就是精细活,平面竹编更是对脑力和体力的考验。每天清晨6点,吕建亚就开始坐到案板前编织,一做便是三个小时。刚开始因为掌握不到规律,总是编错,“平面编也是有规律的,两种颜色的竹篾相互交错,按照1、3、5这样的单数相互压实,如果其中一个篾头压错,就要重新拆开。”吕建亚回忆,在编织荷花时,她吃了不少苦头。
原来,编织荷花须将底层的绿色竹篾挑到上层的白色底面,如竹篾挑远了,荷花叶的弧边就会出现棱角,挑近了,纹路又无法连接。特别是在编织花梗时,为让梗枝笔直,吕建亚是拆了挑挑了拆,单单一根花梗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就这样,这件旗袍的前后两面做了大半年,终于完成了,接下来就需要按照旗袍样子,将其拼接并装上装饰扣。可就在接近尾声时,问题出现了:因为没有经验,当吕建亚准备找裁缝师傅裁剪时,发现旗袍做小了,两面旗袍无法装上拉链。看着即将完成的旗袍,吕建亚显得很无助,放弃吧,已花费了这么多心血,半途而废真的可惜了;继续做吧,却不知道该如何弥补。
“当时我真是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解决办法。”吕建亚告诉记者,后来,她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件镶有回纹边的旗袍,想着能不能在这件旗袍上也用上回纹边。有了这个想法,她马上编制了一条回形边,加到旗袍边一看,感觉非常合适。
如今,这件竹编旗袍已经完成。现在她又有了一个新构思——用竹编制作两件戏服:一件龙袍和一件凤袍。
“嵊州是越剧之乡,也是竹编之乡,我的作品若能把‘两乡’完美融合,岂不美哉!”吕建亚说,希望通过自己平面竹编的技艺,让越剧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