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千年唐诗 吟剡情缘——“剡中”“剡县”“剡溪”首入唐诗考析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吴宏富/文 徐灿法范大成等/摄 2019年10月11日10:12:46 

  唐时越州剡县(今嵊州市、新昌县),又称剡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50余位唐代诗人踏歌而来,游历剡中这一集山水嘉美、六朝风韵、仙风遗踪、佛教圣地、道教福地于一炉的形胜之地。他们沿剡溪或顺流而下,或逆水而上,或壮游,或隐游,或宦游,或避乱游,或考察游,在这条“浙东唐诗之路”上徜徉歇息,寄情山水,写下了1500多首吟诵剡情剡缘剡韵的咏剡诗章。

  据网友统计,包括《全唐诗》中存诗数量居前五位的诗人(白居易、杜甫、李白、刘禹锡、齐己)在内的80位诗人,共创作了153首(句)带“剡”字的吟剡诗。这80位诗人中,有51位诗人之诗见之于《唐诗鉴赏辞典》,可见他们都是真正的名家。唐朝,慕仰剡地山水、求贤访古、涵吸剡溪文化思想之风盛行。当时从水路乘舟是入剡的主要交通方式,也比较方便,很多文人贤士访越,其目的多为访剡。在唐代,剡溪名气很大,剡中、剡县因剡溪闻名,在唐诗中出现得也相当频繁。“剡溪”出现58次,“剡中”出现25次,“剡县”出现10次,这充分彰显了“剡”在唐代诗人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唐代三大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与剡中山水更是情深意密。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是剡中山水的知音,即使身在他处,凡遇有佳山水,总以剡中风光作比拟,将剡溪风物作为天下美景的代名词和参照物;仅他一人吟剡诗就多达12首,为吟剡诗数量之冠。他不仅首次将“剡溪”写入唐诗,“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还留下了著名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绝唱,为世代所传诵。

  “唐代诗人游吴越,最向往和醉心的地方确是剡中”,对此种情形,曾数次到剡中(今嵊州市、新昌县)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贤皓在其撰写的《唐代诗人与剡中风光》一文中道出了原委:“在唐代诗人的心目中,东南部的山水是中国最优美的风景,而东南的美景以越为首,在越中的山水中尤以剡中为最。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开头一段话就是这样说的:‘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所谓‘剡中’,主要指以剡县为中心的剡溪诸上源。

  一、初唐宋之问是将“剡中”引入诗歌领域的第一人

  初唐指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先天元年(712)时期,约一百年。

  剡中山川秀丽。《广博物志》卷五:“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也。故自汉晋至以来,多隐逸之士,沃洲天姥,是其处。”据查考,初唐吟剡诗现存两首,一首为宋之问的《宿云门寺》,另一首为武后宫人《离别难》。但诗虽仅两首,却也说明剡溪风光已“小荷才露尖尖角”,名声显现了。

  宿云门寺

  宋之问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

  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

  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

  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

  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

  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此诗见《全唐诗》第五十一卷。

  作者宋之问(约656约712),初唐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又因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曾被流放至钦州(今广东钦县附近),后赐死。宋是武后时的宫廷诗人,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其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文辞华美,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著有《宋之问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竺岳兵先生在他的《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中说:景龙三年秋至景龙四年(709—710),宋之问为越州长史。在越州前后生活不到两年,但多次前往剡中游历。此诗作于景龙四年(710)春越州长史任上。云门寺在浙江绍兴市南云门山(又名东门)上,是唐代有名的隐居之地。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道出了“剡中”这一名称的来由。这里说的是谢灵运自始宁南山伐木开道至临海,开通了天姥山道的故事。说明作者是一心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游遍浙东,其时是那样的优游闲雅,满足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精神需求。追随着谢灵运的足迹,后代无数文人墨客为浙东山水之胜所吸引,谢灵运也成为每一个好游之士心中的偶像;大凡他游赏过的地方,后人在进行诗文或游记创作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追慕其流风余韵。

  郁贤皓在《唐代诗人与剡中风光》一文中指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景龙三年(709)冬被贬为越州长史,他在遍游越州名胜古迹后,在《宿云门寺》一诗中说:“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他还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到剡中游览。据《新唐书·宋之问传》,他确曾“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可惜这些诗现在都已失传。

  诗中写云门寺在若耶溪环绕的地方,要乘船才能到达,然后攀缘着嫩绿的小竹上行,来到青莲宫。夜静人去之后,群山众壑仍缭绕着祭神的香烟,自己独对空山梵香礼拜;潭上的月色映照着漾漾的水波,风吹杉林,发出飗飗的声音。投身在这古寺之中,不免有遗世登仙之感,尚未入眠天已破晓,曙光照着青翠的草木,山谷中鸟儿的叫声尚不像盛春那样流啭圆润,水边的桃花也尚未开放。因此打算晚春还要再来。那时一定要走到山林的尽头,赏遍这里的美景。而且“我”非常思慕那率先进入剡中的大诗人谢灵运,打算追踪他的足迹去游览剡中。诗中的谢客即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谢灵运,南朝宋人,他的诗曾得益于剡溪风景,曾游弋剡中并于古始宁县建立别墅,即著名的始宁别墅。他曾游剡中名胜天姥山(今新昌县境东南部),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之句。宋之问的山水诗受到谢灵运的影响,他要追踪谢的足迹,去剡中游赏山水、乘兴赋诗的心愿跃然纸上。

  二、盛唐孟浩然是将“剡县”写入唐诗的第一人

  剡县置于秦。《大清一统志》:“秦置,属会稽郡,自汉至唐均因之。”宋《元丰九域志》:“剡县在越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有天姥山、剡溪。”因地多名山,墨客骚人多来剡县旅游,从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和核心区。

  盛唐指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永泰元年(765)期间,约五十年。

  盛唐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人为代表的是山水田园诗派,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其中孟浩然的诗歌冲淡旷远,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李颀、崔颢等人为代表的是边塞诗派,他们的诗风慷慨悲壮,昂扬奋发,洋溢盛唐时代精神。唐代诗坛最璀璨的明星无疑是李白与杜甫组成的“双子星座”,两人的诗歌分别代表了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峰。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瑰丽奇特,无愧“诗仙”美誉。杜甫诗歌众体兼备、沉郁顿挫,后人尊为“诗圣”。杜诗抒发了伤时悯乱、忧国忧民之心,记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史称其诗为“诗史”。

  盛唐时期的13位诗人,留下了27首吟剡诗。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孟浩然,最早游览石城,留下了《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成为将“剡县”写入唐诗的第一人。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此诗见《全唐诗》卷一六〇。

  作者孟浩然(689-740),唐诗人,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或孟山人。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最擅长五言古诗,其田园诗写得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山水诗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广,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先,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很大。著有《孟浩然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孟浩然是较早到剡中山水游历的盛唐诗人。据专家考证,孟浩然一生曾三游越中,留下“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的诗句:首次在开元十三年(725)春至十五年五月,始发地为襄阳;第二次为开元十九年(731)秋,此即著名的“自洛之越”;第三次系开元二十三年(735)春,因赴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而至。

  开元十九年(731),42岁的孟浩然为排遣进士落第的失意苦闷,离开洛阳,漫游江淮、吴越、湘、赣等地,淹留越中两年余,游览剡中山水,留下不少诗篇。同年年底,孟浩然由剡溪顺流赴越州,就在这次行程中,他来到剡中石城,并于十二月八日佛成道之日礼拜了石城寺大佛,写下了《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一诗。

  唐诗研究专家郁贤皓在《唐代诗人与剡中风光》一文中指出:孟浩然是畅游了整个越中的,越州、剡中、天台、永嘉,都留下了他的诗篇。他在剡中游览石城寺(即今新昌大佛寺),写下了《腊月八日剡县石城寺礼拜》一诗,这是唐诗中最详细描写石城寺的一首诗。全诗气象庄严肃穆,充满了诗人对这江南第一大佛的礼敬之情。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日”,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孟浩然是诗写他在游剡县石城寺时,适逢“腊月八日”释迦牟尼佛的生日,而石城寺又供有一尊“高百尺”的弥勒佛像(见刘勰《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且当地人大都有向弥勒佛“礼拜”的习惯,故而孟浩然不仅加入了这一“礼拜”活动的行列,而且还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佛教诗以记之。

  石城寺在剡县石城山,即今新昌县城西南二公里之石城山上的大佛寺。新昌大佛寺是汉族地区142所重点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石城古刹”山门楹联有言:“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

  孟浩然一生隐居襄阳,但在开元年间也曾特地专程赴浙东游览。本诗主要描写了石城寺幽寂的环境,以及石城寺礼拜浴佛的盛况。石城寺在唐代是很有名气的。早在南朝齐梁之际,就已经开凿弥勒佛像了。晋时高僧昙光也曾在此栖迹潜修。后支道林高僧圆寂后,也安葬于石城山上,可见是块景物嘉美的风水宝地。

  三、盛唐李白是将“剡溪”写入唐诗的第一人

  剡溪指曹娥江的上游,在剡县境内,其有四源:澄潭江、长乐江、新昌江和黄泽江。唐《元和郡县志》称:“剡溪出(剡)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九六剡县》:“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1999年版《辞海》载:“剡溪,在浙江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

  此诗见《全唐诗》卷一七二。

  李白(701-762),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李谪仙”。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现存诗一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传世。《全唐诗》编为二十五卷。

 

  在唐朝最著名的几位诗人中,李白不但比孟浩然、杜甫等人来得更早,而且次数之多,也是他们不可企及的。竺岳兵在《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一上四明》一文指出:“李白第一次来浙东,在开元十四年(726)‘东涉溟海’时。李白第二次入剡中,是在天宝六载(747),即李白47岁时。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作于临行前。李白第三次来浙东是在天宝十二载(753)秋。其路线是由东鲁经梁苑、曹南到宣城,再由宣城入新安江,顺流经杭州到会稽。”李白对剡中山水,甚为仰慕,及至晚年,尚有终老剡中之意。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在长安求仕不成而准备离开长安时作。

  据专家考证,李白三次到过剡中,不只是梦游,而是亲历其境的。“虽然”二句:用的是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访戴逵的典故,表明彼此相交之深;同时说明李白对剡溪秀色的赞赏。虽用访戴事,然亦别有用意。意谓:“我”虽然有王子猷夜雪开室酌酒,想起好友戴安道,便连夜乘舟前往剡溪之兴;但“我”也像王子猷一样,终于造门不前而返,因“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其他俱是虚应故事,要害只在“何必见戴”一语,意即在别去时不欲见张卿也。李白用事多自出心裁,不独此诗为然。这里仍然用王子猷访戴的故事,取由剡溪景物所激发的怀念友人的情感。但王子猷访戴是在雪夜,现在明月皎洁,诗人发挥想象,创造出“月华若夜雪”这样的句子,以此为中介,自然和“剡溪兴”挂上了钩。这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剡溪及与之相应的故事,确实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诗的“剡溪兴”也是由皎洁的月光而引起。其中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思念,也包含着对光明境界的热烈向往。剡中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的境界。看来,不论走到哪里,诗人一旦想起剡中,心中便一派光明;一旦置身于皎洁的境界,便想起了剡中。

  相关文章
【邀您参加】10月27日,“浙东唐诗之路” 绍兴(嵊州)国际铁人三项赛开始报名!
体验“唐诗里的中秋” 我市隔壁有一处好玩的夜市
走走唐诗之路,你会发现:我们嵊州不仅景美,而且人文荟萃
浙东唐诗之路——圣朝之地,山水剡溪
【嵊州文创(第四十五期)】袁忠良:为浙东唐诗之路留影
将承载“匠心”的剡藤纸流传下去!剡藤纸艺术馆正式开馆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