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尼康国际摄影大赛2018-2019颁奖典礼在日本东京举行,我市鹿山街道东大湾村18岁的屠靖涵参赛作品《芳华》被评选为“新生代”类别金奖作品。据悉,屠靖涵是有史以来获得该奖项最年轻的人,也刷新了中国人获得国际级金奖在年龄上的纪录。
尼康摄影大赛创立于1969年,是国际性的摄影比赛。在此次影赛中,共有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3000名摄影师提交了97369件摄影参赛作品,创下了尼康摄影大赛参赛作品数量的新纪录。
屠靖涵的摄影之路并不长,只有短短5年,然而天赋加勤奋,让他的摄影技艺突飞猛进,获奖不断。
摄影天才的成长路
一个秋日的中午,记者来到屠靖涵的家,他正提着照相机跨进家门。“上午去附近的田野转了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创作素材。”他说,摄影已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屠靖涵出生于2001年,今年考上武汉文化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他说,接触摄影纯属偶然。从幼儿园起,屠靖涵便开始学习美术,在学画过程中,为了方便构图,他会用家里的一台老旧“傻瓜相机”(数码相机)先拍下一些美的景致。很快他发现,拍一张照片很简单,按一下快门就可以了,但要拍得有感染力,就很难。在对照片拍摄技巧不断的琢磨中,屠靖涵不知不觉便爱上了摄影。
2014年,还在上初中的屠靖涵正式决定学习摄影。令他高兴的是,父母十分支持他,还为他购买了一部单反照相机。此后,他一边画画,一边自学摄影。
屠靖涵一有时间便在网上寻找有关摄影方面的知识,从摄影史、摄影技术基础、摄影构图、摄影用光与造型基础、摄影后期制作,认认真真地学。此外,又大量购买摄影书籍。
屠靖涵购买的第一本有关摄影的书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铮的《城市表情》。该书介绍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三十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既有理论,又有事例,通俗易懂,屠靖涵认真揣摩,并应用到实践中,受益匪浅。此外,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该书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渐渐懂得,摄影不只是按下快门这么简单。“技巧只是摄影的入门,拍出神韵才是水平。”屠靖涵说,比如拍一个西瓜,拍得真是技巧,但如果你拍出了“甜味”,则是水平。正因为如此,他会因为拍一只翠鸟,在地里蹲四个小时一动不动,终于捕捉到了他认为有神韵的镜头。
艺术是相通的,在学习摄影过程中,深厚的美术基础给了屠靖涵很大的帮助。“在绘画中学到的审美、取景、构图、色彩等知识,同样适用于摄影,比如构图时切忌重心不稳,出现一边倒,另外西方的素描也可借鉴到摄影中,素描讲究纵深和立体感,摄影也如此。”屠靖涵说。
目前,屠靖涵已拍摄了20余万张照片,获得大大小小的奖10多项,其中《行走在荒芜和贫瘠之间》获2014美国《国家地理》全球青少年摄影大赛优秀奖,《旧巷里的旧时光》《他们的除夕》获佳能2015“感动典藏”摄影大赛优秀奖,《停留》《年糕的诞生》获佳能2016“感动典藏”摄影大赛优秀奖,《家乡的桥》《母与子》获佳能2017“感动典藏”摄影大赛优秀奖,《乱花》获2017“吴师自通”摄影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