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黄泽镇许宅小学“新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通讯员 周建光 2019年10月21日10:19:56 

农耕文化 让小朋友在劳动中快乐成长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印发通知,经审核,认定365所学校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我市黄泽镇许宅小学入选。

  许宅小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四明山脚,这所学校与大自然同生共长。周边村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日本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作为位于乡镇的小学,许宅小学充分利用当地农耕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新劳动教育”,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学习,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趣味。

  以调查“农耕文化”开启研学之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悯农》诗每个孩子都能朗朗上口。但是,能够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耕劳动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了。时下中小学生“五谷不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大学生也分不清小米和玉米碜、花豆和红豆。基于此,许宅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启了“农耕文化”寻根研学之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农耕文化已面临三方面问题:

  传统农耕工具濒临消失。随着现代化农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耕工具已慢慢地退出了农业的历史舞台。大部分的农耕工具都是扔了或烧了,当地农村农耕工具保存量已经很少了。

  传统农耕文化日趋缺失。随着当前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兴起,田地都基本上集中规模化种植了,分散到户的农业种植越来越少。当前农村孩子的父辈们掌握传统农耕文化也很少,更何况是他们的下一代。

  传统劳动美德即将丢失。现在的农村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辈们都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农活。绝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干过农活,优秀劳动美德难以得到传承。

  引入“农耕文化”唤醒德育本真

  面对农村小学生农耕文化知识缺失的问题,学校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尝试实践“新劳动教育”德育主题教育。在充分利用当地周边农耕文化资源的同时,学校积极开辟内外各种实践基地,如“龙山绿色基地”“小小农耕园”“农耕陈列室”等等,努力寻求当地特色“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保护传统农具 帮百姓留住“乡情”

  “听长辈讲农耕故事”,激起对农具的热爱之情。每一件旧农具都是极珍贵的,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历史,还因为它们来之不易,斛、斗、升……一件件农耕工具都是老百姓根据农活或生活所需发明创造的。学校组织学生细细聆听长辈讲农耕故事,激发学生对农具的兴趣。

  “小手牵大手活动”,共同担起保护农具的责任。学校通过宣传农耕文化保护倡议书,共同来保护农具,倡议学生如果家里有闲置农具,无处存储了,就提议让家长捐给学校。通过活动,不少家长把闲置的农具捐到了学校。

  “农耕记忆陈列室”,为学生打开了解农具之门。陈列室里陈列着扁担、插秧凳、独轮车、稻桶、打稻机等农耕农家用具的实品,一幅幅旧时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宛在眼前。一件件老家什物件,带着历史的沧桑和亲切,仿佛诉说着从前的一切。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