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剧之乡
百年越剧 剡城传韵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记者 陈链芳 2020年06月10日09:37:17 

  日前,市越剧团里一派热火朝天,大型新编越剧现代戏《傲雪芬芳》正在紧张创排中。该剧从去年3月启动创作,得到了我市市委市政府和上海越剧院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完成初排,很快就能同观众见面。

(资料图)

  越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越剧诞生地的嵊州,越剧无处不在。从落地唱书到13种流派唱腔,越剧今年迎来了第114个春秋。

  在甘霖镇东王村的村口,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1906年3月27日,这棵香樟树见证了越剧的诞生:4只稻桶加几块门板搭成舞台,说书艺人穿上借来的戏服,用锅底灰描眉,上演了小戏《十件头》和大戏《双金花》……

东王村香火堂前。(王勇吉摄)

  与东王村隔河相望的施家岙村,是女子越剧的发源地。最早越剧只有男演员,后来女班兴起。在不断演出中,越剧的唱腔、身段根据女性特征有了变化,逐渐形成现在的模样。无论是早期的“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还是现在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艺术家,都秉持越剧艺术精髓和改革创新精神,从没停止过探索与追寻,不断地为越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繁荣默默奉献。

200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越剧诞生地甘霖镇东王村

  2004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嵊州调研期间,专门就我市越剧事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并观看了越剧表演,还讲到“知道越剧就知道有嵊州,一直想来越剧之乡看一下,今天如愿以偿”。2006年,习近平出席了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并在致辞中说:“繁荣发展越剧艺术事业,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越剧作为我市的金名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越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加强越剧原生地保护,为越剧流传和繁荣提供坚强保障的同时,以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载体,致力于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越剧戏迷朝圣地和全国越剧传承发展示范区。

  2017年,市越剧团开启的“越乡越韵·越剧万里行”活动,该活动为期两年,辗转上海、重庆、杭州、南京、西安、银川等16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行程达一万多公里。展演期间,市越剧团与当地的爱越小站一起,进学校、入社区、登礼堂,以各种方式播撒越剧火种,使爱越人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同时,我市还以市越剧团为重要传承基地,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创作演出《汉文皇后》《貂蝉与吕布》《蔡文姬》《大漠骊歌》等大型历史剧和《马寅初》《袁雪芬》等越剧现代戏,培养了黄美菊、陈岚、裘巧芳、刘志霞、倪锦锦等“梅花奖”演员、“白玉兰奖”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越女争锋”金奖演员,始终保持省一级剧团水准。

  “入戏里人生,赴梦里桃源”。2018年12月30日,我国唯一一个以地方戏曲剧种命名的特色小镇——越剧小镇,历经两年规划与紧锣密鼓的建设迎来开园试运营,这正是我市肩负着传承文脉的责任和光大越剧的使命,一次文旅结合的创新之举。

  一百多年来,不管风雨沧桑,越剧的根在嵊州,“越剧十姐妹”中有6位是嵊州人,越剧的唱腔仍以嵊州方言为范本,越剧的剧本仍以剡溪两岸的民间传说为主体,嵊州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在推进越剧传承发展过程中,我市实施“全域化保护、立体化培育、活态化传承”,形成了市越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市越剧团)、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博物馆、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的“一团一馆一校一节”为主的工作载体,使嵊州越剧传承有序、发展有力。

  2018年11月,我市出台《关于强化改革创新推进越剧事业传承发展的意见》,让剧团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目前,我市正在完善“嵊州·中国越剧艺术传承基金”管理办法,扩大基金规模,落实专人管理,用足用好基金,更好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越剧文化。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推行“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把越剧教育纳入学校艺术教育;打造“越剧进课堂”,在1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组建“越剧教育网络学校群体”;将越剧演唱列入我市中考加分项目;推出准大学生入学前越剧培训、《梁祝》《红楼梦》人物体验培训、戏迷“微信课堂”等,从而使越剧的传承发展有了更扎实的群众基础。

  全国越剧票友擂台赛、戏迷角演唱、百姓越剧舞台、百姓越坛明星擂台赛等作为常态化的文化项目品牌,让我市“年年有大赛、月月有活动”“大戏月月看,小戏周周有”,在让基层群众都能看上家乡戏的同时,每年吸引戏迷观众参与数十万人,越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与传承。

  相关文章
嵊州越剧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
市长化身抖音主播,推介嵊州,欢迎大家来泡温泉、听越剧、品小吃……
《文明用餐你我他》越剧版来了,赶紧收藏~
【回播】第十九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空中演唱会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