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油车:昔日锔瓷专业村 亟待传承好手艺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我市石璜镇的范油车村,曾经就是一个“锔瓷”专业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的男丁,都有一手瓷器修补的好手艺。只不过,当地人更习惯用传统而直白的称呼称他们为“补碗匠”。
街头巷角,村头村尾,补碗匠挑着箱式小柜的担子吆喝着,主妇们赶紧拿出家中摔碎的、磕破的瓷碗、彩瓶、菜坛围拢来……经过补碗匠一阵子埋头苦干后,破碗被重新修复,盛米不漏、盛水不渗,又可以使用多年……几十年前,这一熟悉的场景,如今已消失在岁月深处,只有年长的人依稀还记得。而那积淀着岁月沧桑,带着时代特有烙印的古朴职业——补碗匠,也成为远去的风景。一门古老的手艺慢慢消逝,我们日常生活中打破的碗也再无从寻找修复之手。当然,也不会有人再为一个普通的碗和坛去费力修复。
但补碗,这门古老的民间传统手艺,的确曾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位置。
一
范油车村,村民多姓范。据考证,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
如今,“锔瓷”这门手艺在这个村子也几近消失。
范十八(左)和范雪川(右)
67岁的同龄村民范十八和范雪川,是村子里有着瓷器修补手艺的最“年轻”的村民了。
7月初的一天,在范十八的家里,我们闲聊一下午的唯一话题,就是那门消失在岁月深处的手艺。
14岁那年,范十八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瓷器修补手艺。他回忆说,这手艺是范油车村的传统手艺,代代相传,已记不清有多少年了。可以说,那时,整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此手艺为生。说是瓷器修补,基本是以普通的饭碗、彩盆、菜坛为主,以前多数老百姓生活都不宽裕,日用品也是新的用到旧,旧的用到破,破的修修补补还要再用。是以,“补碗匠这一行当曾经相当吃香。”
跟随父亲学习手艺、外出揽活一段时间后,范十八就与同村的村民们一起走村穿巷去补碗了。那时的范油车村,一到下半年农闲时节,各家的男丁都向生产队请假,几个一群、数个一队地结伴外出补碗。近的在本市、本省,远的就到江西、安徽等地。通常是到达某地后,几个人就分头行动,你去这个村,他去那个村,到了晚上再会合。十天半月下来,通常都能攒得一些收入,回到家中过个丰盛的年。
范雪川的经历与范十八差不多,也是自小跟随父亲学了手艺,但他的行踪基本在本市,一个村一个村地行走、修补。因为村子名声在外,听说是范油车来的补碗匠,大家都很信服。采访期间,范雪川的妻子还特地从阁楼里翻出一副多年前丈夫使用的挑担,当年,村里的每个补碗匠就这样挑着一副简易的担子,一头是箱式,一头是提篮式,装有各种补碗的工具,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到得一个固定点,歇下担子,往小凳上一坐,把拿来修补的瓷器逐个验看一番,然后告知对方,每只破碗大概要补几个铜钉,每个铜钉当时大约5分钱。双方认可后,就可以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