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范雪川说,过去,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补过的瓷碗,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碗破了就扔,不再有人费心修补,补碗的行当自然也就走到了尽头。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范油车村兴起了家庭个私企业,更成为有名的渔网纱窗专业村,家家户户织机隆隆,取代了曾经的补碗行当。
刻字笔
“现在,整个村子里,除了我们两个,会这个手艺的已经很少了。”范雪川和范十八说。而他们两个人,扔下这门“锔瓷”手艺,也有几十年了。“如果有这个市场需求的话,我们也希望还能拿起老手艺。赚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毕竟这个传统手艺这样丢掉,也是有点可惜的。”两位老人说。
有这个遗憾的还有另一位石璜人。胡汉良是石璜镇上人,他与范十八、范雪川的相识,是从父辈就有的交情。当时,范油车村人外出补碗,所需铜钉,都是在胡汉良的父亲那里加工,因为胡父有一手锻铜加工的好手艺,之后又把手艺传给了胡汉良。这样,胡汉良也与范油车村人有了不解之缘。
后来,因为补碗行业的消失,胡汉良也改行做起了别的生意,但他对过往人生中曾熟悉后来又消失的旧事物,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情。加上近年来,生活条件好起来,收藏、古玩等行业兴起,不少人对瓷器修补有了需求,但会手艺的老师傅却很少能找到了。胡汉良自己本身也比较喜欢收藏,在与圈内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也会有人跟他打听修补瓷器的师傅,他却不敢轻易推荐。因为不知道这么多年,范油车村还有没有坚持手艺的师傅。
胡汉良说,看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到那些精美的陶瓷文物在修复师的手中被赋予第二次生命,总让他觉得心动。他心想着,能不能通过两位范师傅,把这个手艺重新捡拾起来,传承下去。因为他们是“锔瓷”技艺的活字典,应该保存下来。
范雪川和范十八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还干得动。如果要重操旧业,最大的问题是一些老的工具要重新置办。“老手艺人的工具比生命还重要,是赖以生存的饭碗。”现在,很多老工具都找不到了,也无从采购,比如金刚钻,比如用野猪的鬃毛做成的掸刷等等。他们表示,如果有可能,会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老工具收集起来。甚或,可以带几个徒弟,让大家更加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学习。”
后记:作为瓷器的故乡,瓷器修补技艺与我国的瓷器发展几乎同步,并且形成一门艺术。这门技艺对中华民族传统民间绝活的传承和中国瓷文化的发展以及考古、修复古玩古旧瓷器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锔瓷”匠人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又默默地渐行渐远。目前尚会手艺的匠人大多年事已高,却又后继乏人。他们曾让一件件破碎的瓷器得到了重生,也希望这门手艺能得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