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先辈,以身示范“孝悌”之道,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杆
怡庐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提倡的德学精髓。至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进一步诠释总结而形成“朱子八德”,历来为文人学士所推崇。国人更是奉若圣言,作为修身之本、治家之根。何为悌?悌就是悌敬,兄悌弟必敬;悌就是孝,兄弟悌敬,父母之心必定舒畅,这又是孝顺父母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说,兄弟姊妹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廿八都村位于嵊州市崇仁镇北,距离嵊州市区23公里。北依五百岗,东傍瞻山,涤巾涧曲曲环绕其间。张氏一族聚居于此已历30余代、900多年。世代耕读传家,以张氏孝友家风自勉。一代代张氏族人恪守家道风范,耕而食,凿而饮,织而衣,一派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颇有晋唐遗韵。年前,笔者在恩师张秀正的旧藏中,翻捡出一册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分家契约,俗称“分关”。通过阅读全文,和乡闾野老间口耳相传的“说法”,一个真实、完整的兄弟分家故事呈现在我的眼前。现录原文如下,以为还原故事的楔子:
立分关
张湘纹
今立伯命分关。系余昆仲二人,长即纹,幼弟云。上叨祖宗福庇,下仰神明庥护。纹生一子根海,已授室;云生四子,长根爕、次根茂,均已授室,三根裕、幼根友未聘。子繁孙衍,兰桂藤芳;上和下睦,欣欣向荣;三世同堂,怡怡如也。乃者,天不从人。余弟湘云,不幸于去岁仙逝。加余年迈,人多事繁,家务分歧,殊难支持。窃念树大分枝,流长别派。当遵古训,理宜分炊。爰邀子侄辈,妥洽薄具置产。除坐祖茔与悬茔,并根裕、根友娶亲费外,所有住屋、田地余产,并长稍归田地,一应照搭,五股均分。犹子比儿,俨如亲生,不稍偏执。但愿尔等,各遵余训。克勤克俭,成家立业。嗣后螽斯蛰蛰,瓜瓞绵绵,是厚望焉。兹将生财家具,器皿什物,榀搭均分。立此合同分关,一式五本。五房各执一本,永远存照。分产之后:……
民国二十九年十月
立分关 张湘纹
从分关内容中可以看出,此次所分家产实际是张湘纹与其弟张湘云共同所有。但张湘纹却不以常情,按兄弟俩“二一添作五”平分家财,却以子侄辈五人平分。正如分关中所说的“犹子比儿,俨如亲生,不稍偏执。”
据《瞻山张氏宗谱》记载,张湘纹兄弟早年丧母,他们的父亲担心续娶之后,后母会对兄弟有厚此薄彼的做法,立誓不再续娶。如此,茕茕父子相依为命,兄友弟恭怡怡然也。就这样,“三个光棍”经过多年努力,兄弟分别娶妻生子,同振家业。兄张湘纹继父亲之后,经营打理在城中的产业“同胜”南货店。诚信为本,素为商界同行所敬重,并担任“嵊县商会”副会长十数年;弟张湘云在老家长年吃斋,管理家政。如此,家道日兴,家业日隆,更有子侄辈把钟表店开到了成都。1930年前后,在村中建起一座西式小洋楼,取名“怡庐”。意出孔子《论语·子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正是这样一座早已铅华洗尽的灰白小楼,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楼名,让一个“兄推弟让”的动人故事得以传承。
此楼位于廿八都一条名叫“怡庐街”的小巷北端。至今虽不过百年,但能记得房子名字的却已是寥寥无几,乡人俚语中只唤其为“三层楼”。那高高的磨石子门脸,左右两根罗马柱装饰,上半部分是一个半圆的穹顶,凸显了满满的西洋风格。门的上方却镶嵌了一方形的中式门额,原有阳文篆书的“怡庐”二字早已脱落。门额之上为红色的灰塑“狮子滚绣球”。推开那高大的黑漆大门便是大堂,前半间是木质天花板,后半间是直通楼顶的玻璃棚,以此作为采光的天井;右侧是一架有着那个年代所独有风格的螺旋状木质楼梯。在二楼和三楼的沿天井一圈是木质西式围栏,嵌以精美的中式雕花。外墙装饰是中式灰塑,但内容是欧风格的“葡萄”“松鼠”等吉祥物。虽已残缺不全,但还是难遮其往日的光芒。主持修建此楼的正是张湘纹。
据廿八都的《瞻山张氏宗谱》记载:兄张湘纹,讳镇瑞,字湧水,以商为业;弟张湘云,讳镇灿,字永法,历任嵊县清乡局编查员、嵊县第五十一保保长,为瞻山张氏第二十一世孙。祖父本刚公是前清贡元,父亲焕钦公为国学生,家学虽然渊源,然人丁并不兴旺。到张湘纹兄弟一辈还是只有他们两个。兄弟俩因为早年丧母,更加情义深厚,相互扶持,艰苦创业,同居达四十多年,颇得张公艺之遗风。《张谱》中如此形容“兄弟同爨合居四十余载,唇齿相依,斗米尺布,无分厚薄。”兄弟俩因早年丧母,未能床前尽孝,时大舅父黄善根,年老无依,兄弟俩为其生养死葬。小舅父黄通运早年去世,遗留三个年幼的儿子无人照顾,兄弟俩又代为抚育,并助其成家立业,以此来报答对母亲的孝思。
1922年,张湘纹以“同胜”号为股本与汪氏等合股成立“同胜裕记南北货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经理,1924年兼任“嵊县农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察。长期以来,他还一直担任嵊县商会副会长一职。因为当时的会长“汪半城”汪正金忙于经营自己的商业帝国,张湘纹实际主持了商会的全部工作。后来,随着抗战形势日峻,再加上年事已高,处理完生意上的事情后,飘然退隐回老家廿八都,过起了田舍翁的生活。
时间到了1938年,兄弟俩有感于“树大分枝”的古训,准备分家。但是一直等到1939年,弟弟张湘云去世,这个家也没有分成。矛盾的焦点在于:哥哥张湘纹坚持按一子四侄五股均摊。弟弟张湘云坚持,如果按五股均摊,大哥一方吃亏太大,非要兄弟两人两股均摊。别人分家争抢犹嫌不足,哪里会有这兄弟两人的你推我让。直到弟弟张湘云去世后,哥哥张湘纹以“家长”的身份,在1940年10月按他的意思,所有家产一分为五,无丝毫偏袒。
对于分家一事,最初只是在一些年长的村民中口耳相传,真实性很容易为人所质疑,现在这份“分关”的出现,恰好证实了传言非虚。有道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兄弟为蝇头小利而打得头破血流。而湘纹先生的一子四侄五股均摊,单从金钱上来说,他自己损失的何止千金。但在“悌”之一道,所获何止千万。以此而观,“兄弟怡怡”不正是张湘纹弟兄两人亲密关系的真实写照。这真可谓“庐以人名,人以庐传”。
分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场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在张湘纹、张湘云两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两位先辈,以身示范“孝悌”之道,为我们后辈晚生树立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