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来改造 戏服变“潮流”
李松英与丈夫正在讨论制作细节。
在2020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由我市黄泽镇李松英创作的“微型戏服镜框文创”产品,被放置在了展览现场的显眼位置。把穿在身上的戏服,做成迷你版,“缩”进画框里,成为一件艺术摆件。迷你可爱但又不失庄重和艺术气息的微型戏服,让参观者们竖起了大拇指。
辞职回乡 以戏服创业
走进李松英的服装工作室,一件件手掌般大小的“微型戏服”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油画陈列其中。其中一件全身都绣满精美“凤戏牡丹”图案的缎面红色女蟒,是李松英最钟爱的一款。
“制作迷你版戏服比正常戏服要难很多,因为它又要承袭正常戏服的特点和感觉,又要突出它的精美、可爱。”李松英说,为了赋予小小的戏服尊贵与奢华的气息,迷你戏服的配色最少有15个颜色,而普通的戏服配色一般在7种左右。
将戏服“缩”进画框里,其实对李松英来讲也算是水到渠成的事。今年42岁的李松英是黄泽镇明山村渔溪自然村人,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戏服。李松英的爷爷曾是民营剧团管行头的师傅,奶奶是剧团的演员,妈妈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擅长做斜襟布衣。前些年,村里大力发展戏服服装制作时,父母都加入到了“吃螃蟹”的大军中。随着家中的戏服生意越来越红火,大学毕业留在杭州工作的李松英业余时间就帮忙打理网上业务。“2007年我开始接触淘宝,也会偶尔放几件戏服在上面出售,结果销量还不错。到2008年销量就很好了。”2009年,李松英淘宝店铺的营业额已经远远高于了她的工资收入,于是,她辞职回乡,开始专业销售戏服。还注册了属于自己的戏服工厂——嵊州市木马工艺服装厂,与丈夫一起在戏服制作领域开疆拓土。
对于戏服的“变革”其实她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一直想做与戏服相关的文创产品,好几次动手了又放下,直到今年疫情期间,我才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这个创意。”李松英说,戏剧服装制作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仅是舞台上使用的道具,也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欣赏、可收藏的艺术品。
由于之前一直忙碌店铺的生意,李松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研究这一想法。“疫情期间,很多的订单都取消掉了,于是我就有时间将一直有的想法,付诸实践。”
历时3月 将戏服“缩”进画框
一件微型戏服的诞生,需要经过9道大工序及数十道小工序,至少历时两天才能制作完成。即便一顶小小的盔帽,也需要经过7道工序,历经十余个小时完工,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而在这些步骤中,制版是最难的,这里面既需要戏服制作的基本知识,也需要对戏剧服装的理解。“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具体的尺寸,包括袖子的长短、胸围的大小怎样才最合适,什么颜色缎面配什么颜色的丝线,都需要进行一次次打样,一次次设计。”李松英说,从2月份开始的打板、配色,到5月份第一件成品出来,每一针每一线都经过了无数次试验和改良。
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30厘米×30厘米的尺寸。因为考虑到绣花的精致度以及其他配饰的融合,这个尺寸做出来的微型戏服既能够达到戏服本身具有的精美,又在可供欣赏的审美度内。至此,李松英将戏服“缩”进画框里这一想法,才正式完成。
嵊州作为越剧的故乡,也是全国闻名的戏剧服装制作集群地,融合越剧文化与戏剧服装制作,并作为文创产品进行推广,是让实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的一次尝试。“因为可以买回家作摆件、装饰品,喜欢传统文化的人看到都爱不释手。”李松英说,这一文创产品,可以成为一份城市礼品,让大家在嵊州听完戏、看完戏之后,还能够带回一件与戏剧相关的收藏品。
如今,李松英的微型戏服有了自己的名字——“尚宫越”。接下来,李松英还将创作《梁祝》等经典越剧剧目的微型戏服,让文创与越剧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成为推广越剧、推广越剧服装的一个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