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为早餐的“四大天王”,其中尤以油条、大饼最为常见……
油条,又称“油煠棍”,是嵊州一种古老的油炸食品,呈长条形,长约35厘米,中间空,口感松脆略带韧劲,边吃边嚼,齿留余香,老少皆宜。大饼,是一种由面粉、淀粉经过传统手艺烙制的面饼。大饼直径约30厘米,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以与油条一起卷着吃。
提起油条,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那家县城最大的油条店,它地处市心街与西前街的拐角处,紧靠城墙的南城门。每天早晨,店铺门前车水马龙,都是排队买油条的人。每根油条2分钱,买五根是一角,用一根细竹丝一穿,拿起来很方便。买到家后,卫生一点的,去掉油条两头抓手的头与尾,就可以食用了,既可以冲豆浆,又可以醮着酱油作小菜,十分方便。
宓风光创作的《油条大饼》再现了这种传统小吃的制作技艺与经营场景。画面的中心是油条的制作现场,由两位师傅组成,分别是揉捏油条的发面者和油锅里氽油条的掌勺者。油条的制作首先是揉捏油条的发面,即用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膨松剂、食盐进行揉和。然后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小面杖擀成长条,再用刀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移交给另一位汆油条的师傅。画面中那位汆油条的老师傅长得人高腰粗,站在滚滚翻动的油锅前,将两条长10厘米的面条上下摞在一起,用长竹筷从中间压实、压紧,双手轻捏两头,旋转拉成长35厘米左右的长条,放入油锅中,边氽边翻动,使坯条鼓起来,成为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然后把一根根汆好的油条用长竹筷捞起来,放在油锅上的铁丝笼内,沥去多余的油即可。油锅前的高温促使这位老师傅不住地用毛巾擦着渗出的汗水,脸上仍露出欣慰的微笑。前方是等待买油条的人,依次排着长队。排队成员有老有小也有年轻人,穿着打扮入时,脸上流露出对油条美食的向往。
画面的下方是大饼的制作、经营现场,由一位师傅操作。他将发好的面团擀开,加入适量的盐与葱花,再将面皮卷成长筒状,切成若干份,每份做一只大饼,压成饼状,擀开成大饼。接下来是烙大饼,用大火把平底锅烧热后,再转中火,放入摊好的大饼,差不多后翻过来再烙,到烙熟为止。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师傅,系着围裙,戴着袖罩,正在认真地烙大饼。他已烙好一面,正在翻转烙另一面,熟能生巧,烙得十分称手。一位穿着长衫戴着礼帽的爷爷带着小孙女,正等着这张白中带黄、稍有几个焦点的大饼,小孙女手中还拿着一根待卷的油条呢。
这种厚实的大饼,里面是葱花,刚拿到时有些烫手,再塞上一根油条,一口下去,面粉的烘烤香夹杂着松脆的油条香,味道好极了。再配上一碗稀稀的粥或者一碗豆浆,就成了嵊州人接地气的早餐。
油条、大饼、豆浆、粢饭是嵊州人传统早餐的美食,称为早餐的“四大天王”,其中尤以油条、大饼最为常见,是传统早餐中的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