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陶”与“瓷”——嵊州这两对夫妻坚持着对艺术的执守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记者 马丽萍 2020年12月03日10:57:14 

  “陶”“瓷”二字经常在一起出现,也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产生的艺术,但两者之间无论是原料还是烧制温度、器皿风格、用途都有所不同。有两对夫妻,分别以“陶”与“瓷”为话题,坚持着对艺术的执守。

  从越风美校到越风窑

  北直街到底,555号上坡,越风美校旧址。沿路上行,鬓边,不时掠过低垂的蔓藤。

  院内草木蓁蓁。有秋叶落下来,悄无声息。挂着学校牌子的办公室,透过阳光的画室。一切都是时光的影子。

  有人早早来了,在安静的厅堂间作画,画笔触及的,不是画纸,而是瓷。瓷盘、瓷碗、瓷器。旁边的工坊里,堆着从景德镇运来的瓷泥。拉坯机旋转,灵巧的双手舞动,一个小小的瓷瓶生坯瞬间成型。不远处的小窑炉里,一批瓷画正在高温中锻烧,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

  瓷画,由景德镇烧瓷艺术演绎而来,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喻潇芳说,多年以前,我就想把这种文创艺术引进到嵊州。多年以后,终于如愿。

  她将它命名为“越风窑”。一个集制瓷、画瓷、烧瓷于一体的艺术工坊。

  喻潇芳,新水墨画画家,涉猎中西绘画,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发表、展出并获奖。她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越风美校校长。

  1993年9月,喻潇芳和丈夫、工笔画家吕如达一起创办越风美校。私人办学,个中太多辛苦和心力交瘁,不足为人道。欣慰的是,20年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学生中3次获全省专业高考最高分。1996年学校被命名为浙江省先进学校。

  2016年,因场地原因等,越风美校转为社会培训。彼时,吕如达夫妇也年岁渐高。有人劝他们,忙碌了一辈子,可以轻松一些了,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生活,出去旅旅游,闲时绘绘画。

  其实,这样的生活,忙里偷闲,一直都有。只不过,不是别人口中纯粹的旅游、休闲。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去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到甘肃、内蒙采风写生。夫妻俩还双双受邀参加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精品世界巡回展,赴法国、德国、意大利、埃及等国作文化交流。前些时日,又去往雪域高原西藏,画了一大把的写生回来。

  个性执著,喜欢新鲜事物,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年轻人的喻潇芳总觉得还有心愿未了。她说,越风美校是全省最早的民办美术专业学校,办了20多年,不想把这块牌子就这样丢弃掉。

  她想做瓷画。再创一个与美术有关的“越风”品牌。

  这并非心血来潮。数年之前,她将创作重心从新水墨画转到瓷画,并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特色。2016年,她创作的青花瓷瓶《G20地标》20件全部由杭州档案馆永久收藏。她对传统的瓷画题材进行创新,画上戏剧脸谱,与吕如达的花鸟瓷瓶一样受到大家的喜爱。陶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在瓷器上绘画,从传统中国画、民间绘画、装饰绘画中吸取养分,进行二次创作,往往会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激发新的创作思路。再经过烈火锻造,这个过程,是时间与艺术、艺术与艺术的互相致敬和交融。亦是她喜欢的理由。

  她想把这种喜欢与众人分享。

  吕如达很支持妻子的想法。当然,他有他自己赞同的理由。嵊州文化底蕴深厚,手工艺文明更是历史悠久,万年小黄山出土的陶器、千年贵门南宋碗窑,都是真实的历史见证。

  夫妇俩开始走南闯北“瓷上留痕”。多次赴瓷都景德镇,又去到广东中山,就想在越风美术学校的空间,留瓷画一席之地。日前,在广东中山大盛陶艺和江西景德镇一些瓷器专家的支持下,“越风窑”在越风美术学校试烧成功。

  据介绍,越风窑目前集制瓷、画瓷、烧瓷于一体。体验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出不同造型的瓷坯,然后在上面进行创作,再经过锻烧,成为独一无二的瓷画作品。瓷上作画可分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是先将生坯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中烧成白瓷坯,用色料在上面绘饰各种图案后,最后在700℃至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所以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但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釉下彩是指先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然后进入高温窑经1300℃烧制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瓷画入目是瓷的温润莹白和墨的素淡清秀相结合,一勾一画以墨作笔、瓷坯为纸,成就瓷上丹青。

  对于瓷画的受众,喻潇芳一点不担心,她说,时代在进步,瓷画也在向多元化和自由化以及个性化的需求方向发展,瓷画既可作为艺术品,也可作为实用品,还可以作为壁画、挂饰等等。可以学习制瓷的匠人之心,也可品赏美术、书法的艺术之美。果然,越风窑不仅有上海、杭州、绍兴的瓷画、美术爱好者特意赶来,连台湾客人、书画界大家也都闻讯而来。

  吕如达擅长工笔花鸟,重传统、细节,喻潇芳喜新水墨,崇尚简洁抽象。于是,在艺术的执著上,夫妇俩有探讨,也有分歧。生活中,一个简单寡言,一个争强好胜;一个是“吃饭最好肚皮有个门,饭往里一倒,门一关就完事;穿衣也一样,只要能遮风避寒就行”,一个是“艺术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与众不同的美”。但说到底,对艺术的爱与追求,却始终如一,殊途同归。多年以前,吕如达创作《看花一夜到天明》,感悟道:“养花常因忘浇水而枯萎,只有一盆仙人球在阳台上由露水滋养,还年年开出白花,那天半夜竟一下子开出二十多朵,满屋生香。我连夜写生至拂晓,犹兴奋不已。窗外曙色熹微,逆光里的白色显得更加皎洁柔美。作此图后,常使用逆光取景,古人所不为,观之新鲜。”对于越风窑,二人说就是那举夜绽放的仙人球花,不眠不休,只为一撷芳华。

  “紫砂陶”里的传承工坊

  崇仁镇赵马村。一道西溪水,一座后门山。清乾隆年间,曾在此建“老协兴陶厂”,解放后更名为嵊县陶器厂,主要以生产粗陶缸、钵、盆为主。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紫砂产品,1973年研制成功,填补了浙江紫砂空白。1978年更名为“嵊县紫砂”。

  市紫砂工艺厂就位于“老协兴陶厂”旧址附近。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代表性传承人金祖稠和钱小英夫妇之营生。

  说起紫砂的前生后世,金祖稠娓娓而谈。嵊州紫砂又称“紫砂陶”,采用本地特有的细陶土,经过精选、精炼、精制成型。以品种多、造型新、色泽雅、制作精而闻名。嵊州紫砂矿以崇仁紫砂为最,原泥矿物质含量丰富,透气不渗水、高温不爆裂。嵊州紫砂另一个特色是紫砂泥色泽多样,可分紫泥、红泥、绿泥等等,经高温烧制后,红像海棠、紫如鸡冠、黄似葵花……

  紫砂工艺厂创办至今也有几十年历史,一直以坚守传承嵊州紫砂为目的,共开发出紫砂花盆、茶具、酒具等几百个品种,产品销往欧美、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心制壶之余,夫妇俩还到一些学校授课,带徒传艺。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不少人带着孩子到厂里来参观、学习紫砂制作技艺。这给了金祖稠一个启示,产品固然是诠释紫砂文化的一个载体,但亲手体验,更能让大家对紫砂工艺有更深的了解。

  今年下半年,金祖稠将工厂的一个大车间改造成为非遗传承工坊。喜爱紫砂艺术和陶艺的人们可以在此亲身体验紫砂的制作工艺,和有着几十年制作经验的老师傅们一起,一双手,一把泥,成就一只富有个性烙印的紫砂器皿。

  工坊内,两旁的玻璃橱柜内陈列有紫砂精品,中间数张大大的方台,则为制作台。整个紫砂生产过程需要经过炼泥、制坯、雕刻、烧炼等工序,其中以制坯成型为主要工艺。在这里,大家能了解紫砂文化的历史、工艺特色等,又能参与整个紫砂制作工序;不仅可以制作茶壶,还可以做摆件、花盆等。最后,完成的作品会被放入厂区内的窑炉,进行1000℃以上的温度烧制。待冷却后,一件亲手制作的紫砂成品就可成型。紫砂艺术品,每一件都是泥与水、泥与火的共鸣,每一眼,便会发觉一只陶器里藏着的故事。

  “小时候家中有长辈以做陶为生,做小孩子的都挺喜欢玩泥巴,经常跟在后面,渐渐地,就耳濡目染,以此为业。”金祖稠说,开辟手工工坊,不是要让大家都以此为爱好,而是在了解紫砂制作、烧制的流程中,也能更深入地接触传统文化。这文化,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亦是“千年石上台痕裂,落日谿回树影深”。是夏花之绚烂,亦是秋叶之静好。

  今年以来,金祖稠还与崇仁镇合作,将紫砂“非遗”工作室和紫砂制作工艺搬进了古镇老台门。“游客来到崇仁古镇,不仅可以欣赏到明清时代的古建筑风貌,还可以在台门里学一学非遗手艺,更可以坐下来亲手做一只紫砂杯,把美景和美物一起带回去。”

  金祖稠说,紫砂,作为一门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嵊州紫砂最辉煌的岁月,一度可与宜兴紫砂相媲美,1979年以来,多次荣获省级大奖,与竹编并称嵊州的两块金字招牌,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见了嵊县紫砂后连声称好,欣然命笔,挥毫题写了“嵊县紫砂”4个大字。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日渐式微。或许,要再回到以前的辉煌有难度,但有可能的话,总是要将它传承下去。也只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嵊州紫砂,支持嵊州民间工艺,我们的民间手工艺才有可能焕发生机。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