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俞樟根:从艺人到“守”艺 盼指间技艺传承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嵊州融媒记者 陈链芳 2020年12月07日15:45:12 

  日前,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在杭州举行,其中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俞樟根荣获薪传奖。据了解,薪传奖是以我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主要对象,关注在全国非遗保护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以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今年89岁的俞樟根,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他从艺的60多个年头里,掌握了竹编艺术中的所有编织技法,粗细并举,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篾丝,精巧细腻,薄如蝉翼。同时,他还新创了10余种编织新技法,创作编织了200多种竹编产品,首创编织动物类竹编产品,并与徒弟徐华铛合作出版了《竹编工艺》《竹编》两本工具书,代表作品有《九狮舞绣球》《麻姑献寿》《群鸡》等。

  师从父亲 创新成为竹编动物创始人

  花白的头发,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件深灰色的厚棉袄……近日,在俞樟根的家中,记者见到他正在与徐华铛探讨新的竹编编法。问起学竹编的经历,俞老笑叹:“我和竹编打了一辈子交道,家中三代篾匠,因为读不起书,我8岁就跟着父亲学竹编了。”谈起往事,俞老思路清晰,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

鸡群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俞樟根在15岁时就熟练掌握了竹编的制作技艺。聊起嵊州的竹编,师徒俩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当时嵊州竹编一直局限在篮、盘、罐等日用品上,我师父可谓是将嵊州竹编从日用品推向艺术品的功臣之一。”徐华铛自豪地接过话题。

  原来,当时的篾匠,一般也就编一些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按照这个轨迹,俞樟根日后也许只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篾匠师傅而已。然而,时代给了俞樟根一个不一样的机遇:解放后,政府组织了竹编合作社,俞樟根进入合作社,后又进入嵊县工艺竹编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先后担任工艺竹编厂的创新设计组组长和工艺竹编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尝试对传统竹编工艺取其精华,开发新产品。

  有一次,俞樟根出差去杭州,当时他正和同事们就竹编工艺如何突破而苦恼着。一天,他在一家礼品店里发现这样一个场景:一群游客围着动物瓷器爱不释手。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中:我们为何不创作动物竹编?但当他把这个创新思路向大家亮出来时,却引起了争议,不少人认为竹编的可塑性较差,不可能编织凹凸不平的物面,俞樟根却知难而上,开始了竹编动物的创新。

  为方便研究,俞樟根专门买了一只大公鸡回来,反复观察公鸡啄米、奔跑、拍翅、惊飞、追逐、啼鸣等姿态。鸡的神态在他脑海中鲜活起来,一只栩栩如生的竹编公鸡诞生了。此后,竹编动物便开始了规模化生产,飞禽走兽、牛马鸡鸭纷纷披上了竹编的外衣。1979年,竹编《山鹰》还飞入了美国白宫。

  “后来,我又把竹编动物与传统的盒、罐、篮、盘结合起来,创制了《鸡罐》《鸭盘》等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竹编作品。1982年,美商在广交会上一眼相中《鹅篮》,一次订货3万件套,1983年,又订了5万件套。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出口数量了,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起竹编加工的生意。”回忆起当时的辉煌,俞樟根仍旧兴奋不已。也是那几年,俞樟根带着徐华铛等几个徒弟,主创了一大批大型竹编精品,包括《苏武牧羊》《九狮舞绣球》等。

九狮舞绣球

  面对未来 希望把竹编手艺代代相传

  上世纪90年代末,竹编和其他传统手工艺术一样,面临传承的窘境。退休后的俞樟根获悉嵊州工艺竹编厂因种种原因停办,原厂“转”给个人后,作为一个与竹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虽说现在做竹编可能经济效益一般,但我还是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俞樟根说。为让竹编不至于失传,他找到徐华铛,希望合作编著一本竹编工艺的技法书籍作为教材。俞樟根说,这本书的编织图案由自己来画,要把自己记忆中上百种编织法一一画出来,留传后世。

越乡古戏台

  那段时间,俞樟根戴着老花眼镜,将数百种编织技法,通过圆规和三角尺,一笔笔画出来,笔法工整规范,编织交叉清晰,从简单的基础编织到复杂的特殊编织,到工艺竹编的各种制作技艺以及竹编工艺品的染色和油漆,均讲述得清清楚楚。“书中300多幅编织法讲解图都是我师傅手工绘制,每幅图都要耗费两天时间。”徐华铛指着书中一幅幅工整似电脑绘制的图,佩服不已。

  这本35万字的《竹编工艺》出版后,成为目前竹编行业中最为完善的一本技艺专著,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虽然这本书的出版让俞樟根的老花眼深了100度,但他却认为付出十分值得。他说,竹编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涉及设计、造型、编织、油漆等多项工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竹编技艺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跑,希望能把自己竹编手艺留下来。

  “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自己不做了,都是指导为主。”俞樟根言语中除了些许无奈,还憧憬着有人像他一样爱竹编,期待着优秀的工艺竹编作品出现。当时,他的徒弟斯浙鹏要编一个《六和塔》,他就很激动,帮助其克服窗框编织难关。现在,该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从篾匠到工艺美术大师,俞樟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培养新一代的竹编能手,把这种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相关文章
【嵊州文创(第三十九期)】俞樟根:翠竹飞花映彩霞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