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历:俞樟根,1932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嵊州竹编非遗传承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18年6月被国际竹藤组织授予终身成就奖。 |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青青翠竹,傲然而立。但在竹编艺人的手下,却成了绕指柔。
嵊州竹编,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明清两代,成为国内闻名的民间工艺。据《嵊县志》记载,清光绪初,细篾匠达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
建国后,嵊州竹编已从传统的工艺品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一绝的艺术奇葩。嵊县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而俞樟根,是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嵊州竹编的那个人,书写了一部竹编创新的历史。
一
走进嵊州竹编精品陈列馆,最吸引人的是竹编动物。山鹰翱翔虎奔袭,喜鹊鸣叫熊猫嬉,牛羊吃草马奔跑,鹅鸭戏水鸡啄米……山林中常见的翠竹在这里以另一种形态展现的艺术生命,令人叹为观止。
竹编动物,是嵊州竹编第一大艺术特色,其创始人就是俞樟根。
鸡群
俞樟根的爷爷、父亲都是竹编艺人,俞樟根八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竹编。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俞樟根在15岁时就熟练掌握了竹编的制作技艺。
嵊州乡间,竹编艺人被称为“簟匠”,属手艺行当。俞樟根却爱上了这一行。他不善谈吐,却把心底的话通过自己的一双手都说与翠竹。平时,他痴迷于民间年画、日用器皿上的花纹,钟情刺绣挑花的技法和蓝印花布的图案,以撷取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去丰富自己的编织技艺。上世纪50年代,他和当时竹编厂的工友们一起整理出我国100多种中国竹编的传统编织图案,并从中创作出“花栋”“弹花”“花块”“龟背”“菊花穿丝”等编织新纹样,使古老的竹编工艺焕发出了青春。
1964年,俞樟根担任嵊县工艺竹编厂的创新组组长。一天,他带领创新组成员到杭州参观,看到几个欧美客人对瓷器动物很感兴趣,便产生了创新灵感:千余年来,中国竹编都局限在花篮、盘、罐的器皿天地里,是否能用竹编的方式来编织动物呢?当他把这个创新思路向大家亮出来时,却引起了争议,不少人认为竹编的可塑性较差,不可能编织凹凸不平的体面。俞樟根却知难而上,开始了竹编动物的创新。
鸡
他选择了最常见的公鸡。下班回到家,他拿来一把米,撒一点在地上,引鸡啄米,一会儿手一挥,鸡吓得拍着翅膀咯咯地叫着跑了。一会儿,又撒一把米,唤着公鸡走过来啄米……他反复地观察着、揣摩着,一天、两天……将公鸡啄米、奔跃、拍翅、惊飞的动态深深印在脑海中。在设计造型人员的协助下,1966年春天,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终于挣脱了他的双手“跳”到地上,昂首啼鸣,报告了竹编动物的诞生。
从此,飞禽走兽及鱼虫之类纷纷加入了生动有趣的竹编动物世界。俞樟根用一双灵巧的双手使翠竹飞花,竹编生辉。
竹编动物产品一投放到国内外市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很是抢手。这个成功经验很快在浙江开花,继而推广到全国竹编行业,使竹编动物在短时间内得到普及。
九狮舞绣球
1976年,俞樟根在造型人员的协助下,编制“九狮舞绣球”。作品由一只母狮和8只幼狮组成,狮子的造型选取了中国传统的石狮造型,圆眼阔嘴,大耳拱鼻,颈项系着铜铃,背上镶着刻花狮毛,尾巴呈扇形高高扬起。整座作品采用了多种编织技法,镶以竹雕的狮子饰件,神形酷肖。现在这座竹编“九狮舞绣球”就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