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一辈说,我们吕家原先生活在浙江省永康市龙山镇吕南宅。大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头代太公吕伯金挑着铁具担,一路跋山涉水150多公里,来到了书圣王羲之晚年归隐地嵊州市金庭镇的岩头自然村,租下房子,开始铁匠生涯,再娶妻生子落户。
岩头村是一个双溪交汇、紧靠华堂集镇的小山村。常听老人说,到了第二代太公吕仲海时,他的铁匠技艺炉火纯青,积攒了不少钱,就买下了村里一个台门,还有许多田地。台门位于村中央,是一个独立封闭的院落。到了我们第六代,台门里住了6户“吕家人”,紧靠台门外还有4户。对于仲海太公能够买下这个台门供一大家人生活,我心里充满了崇敬,也常常想太公是怎么买来的呢?
一年前,有一次回老家,阿爹从一个小木盒里取出一张折着的淡灰色的旧纸给我看,我惊讶地发现这就是仲海太公买台门的“绝卖屋文契”。文契上用毛笔自右至左写着“本村人沈日连,今立绝卖平屋文契,为因缺用凭中情愿将自己买归之屋一处,系三百廿二号,宅名承贤堂——出绝卖与本村吕仲海为业,三面议明契价钱肆拾千文整,光绪廿三年二月”,边上有“沈日连”及“中人”“代笔”等6人签名画押。
通过这张文契,我才知道原来台门还有编号和堂名。仲海太公是1897年农历二月从沈日连手上买下的台门,花了大约40两银子。令人震惊的是,这张文契竟然在我家静悄悄地保存了120多年,又是如此完好。
我又翻看小木盒,想不到里面还有一张仲海太公的“绝卖田文契”,上面盖有4枚红色“嵊县之印”。文契立于光绪廿九年九月,写着“王型丹同弟型武侄钧章等——将太祖耀占公遗下分受己田,共计田捌亩壹分三厘七毛,凭中一直出绝卖与吕仲海为业,三面议明绝卖契价钱贰佰廿千文整。”
原来离上次买台门只短短6年,仲海太公于1903年花了约220两银子,一次性买下了村里这么多的农田。由此可以证明,吕家铁铺生意确实做得很好。有屋有田有手艺,作为外来户的“吕家”真正在村里安居乐业了。
后来,我查了家谱,知道仲海太公买下台门那年是48岁。我们共有“仲、正、钦、开、永、振”字五代人曾经生活在台门里,到2004年台门才被大部分拆除,共使用了107年,买下的田地在土改中也全部给了村集体。
这两份老文契现在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它们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历史见证,生动反映了仲海太公的创业历程,记录了家族发展的传奇密码,彰显着工匠、勤奋、持家、团结等种种精神,是我们家族的无上荣光,这份精神也始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传承。
随着时光流逝,老文契显得愈加弥足珍贵。它们能够留在我家,这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冥冥之中自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让我发现它们的价值。老文契的毛笔字体都十分工整,是一份份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美的书法作品。老文契,何尝不是我们的传家宝呢!我特地请人将两份老文契装裱起来,放在绍兴市供销合作社的生活品陈列馆里展出,向人们讲讲我家的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