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在嵊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嵊州市财政局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预算执行情况。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14644万元,比上年增长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8205万元,比上年增长0.1%。转移性收入540504万元。收入合计998709万元。
2.支出预算执行情况。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1798万元(含上年结转、省级拨款),比上年下降5.0%。剔除一般债券及上级支出列支政策等因素影响,比上年增长4.5%。转移性支出276911万元。支出合计998709万元。
二、2020年预算执行效果
(一)着力抓收入控支出,持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精准施策抓好收入。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逐月做好收入综合研究分析和预测,不断挖掘收入潜力。充分发挥地方财税收入协调领导小组作用,加强与收入征收部门的联系,准确把握收入进度。加强土地出让收入征缴工作,依法依规组织非税收入,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改革,提高非税征管效率。精打细算控好支出。坚持厉行节约编制预算,全面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最大限度统筹财政资金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2020年一般性支出下降10%以上,“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5%左右,盘活财政资金5.3亿元。精心谋划搞好服务。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派遣驻企指导员深入企业摸实情、破难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开展“管家式服务落实财政政策”活动,打通财政政策落实“最后一百米”。开展“上门服务至少一次”活动,主动到预算单位宣讲、解读预算编制改革政策和要求,2020年上门服务907次。
(二)着力兜底线促转型,持续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5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2.6%。大力支持“三农”发展,2020年市本级安排一事一议及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500万元,农业政策兑现资金2347万元,农业政策性保险经费515万元,农村环境卫生与河道保洁经费3000万元。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教育支出达到13.5亿元,主要用于各阶段教育经费保障、困难学生助学、中小学安保建设、教育惠民工程实施等。切实保障惠民政策及时到位,2020年全市社保支出达到29.4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就业创业财政扶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持续助力企业加速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力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政策。启用“财政专项资金综合管理云平台”,简化政策申报手续,及时兑现涉及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资金,共提前释放奖补资金4.4亿元,提振市场信心。持续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2020年新设立规模8亿元的嵊州市陌桑股权投资基金,定向投资于嵊州市陌桑高科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截至目前,我市政府产业基金已设立8只子基金和1个直投项目,基金管理总规模近100亿元。切实发挥产业发展转贷基金作用,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0年度转贷数额达71亿元,帮助2080户纳税人降低融资成本。
(三)着力防风险强保障,持续打好高质量攻坚战
支持打赢风险防范攻坚战。严格实施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0年共化解隐性债务132.2亿元,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债务风险等级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向上争取地方政府债券,2020年争取到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共计35.11亿元,极大缓解我市项目资金短缺现状。支持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决策部署,筹措对口支援资金3142万元。加大经济薄弱村资金扶持,对列入上一年度经济薄弱村的行政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比例从最高66.7%调整到最高90%。依托政采云平台搭建农业(扶贫)馆,实现对采购单位的直供直销,助力精准扶贫。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市财政投入32296万元,用于购置环保设施设备、减少污染源、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努力提高污染监测的高效性。支持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污水零直排”建设,实施城乡垃圾分类。
(四)着力促改革提绩效,持续提升财政监管水平
财政管理更精细。按照《预算法》规定,完成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编制。不断健全预算公开机制,明确公开内容、时间要求、公开程序、公开载体,全市63个部门统一及时完成部门预算公开和财政收支决算公开工作。数字财政更高效。稳步推进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依托“政采云”“资产云”“财务核算云”改革,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开展“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一卡通”建设,进一步推进财政精准监管、精准服务。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全覆盖。监管服务更有力。编制完成《2019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专项报告》和《关于2019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透明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款竞争性存放检查、基层财政资金安全和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三、2021年预算草案
(一)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1.收入预算。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为494860万元,比上年增长8%。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转移性收入预期为430379万元。其中:税收返还18385万元,转移支付收入186519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5000万元,调入资金150774万元(含动用预算稳定调节金45000万元),使用上年结转59701万元。收入预期合计925239万元。
2.支出预算。2021年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1888万元,同比增长4.2%。其中: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6028万元,上年结转资金59701万元。转移性支出预期173351万元。支出预期合计925239万元。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二)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21年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预期为418760万元,比上年下降62.5%,转移性收入预期为129048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1517万元,债务转贷收入51000万元,调入资金3861万元,使用上年结转72670万元。收入预期合计547808万元。
拟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合计391126万元,比上年下降69.8%。其中:当年政府性基金支出318456万元,上年结转资金72670万元。转移性支出预期156682万元。支出预期合计547808万元。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从2021年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省人力社保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编制、省财政部门审核并汇总编制基金省级预算。医保基金实行绍兴市统收统支管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年度基金预算草案、决算草案由市级部门统一编制和上报,我市不需编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年度基金预算。
2021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期为139651万元,同口径比上年下降9.3%。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7827万元,比上年下降28.8%;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4976万元,比上年增长8.3%;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9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3.1%;失业保险基金收入6419万元,比上年下降33.6%;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500万元,比上年下降0.3%。
拟安排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3362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6.8%。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4177万元,比上年增长6.0%;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71423万元,比上年增长7.5%;工伤保险基金支出6480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失业保险基金支出79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600万元,比上年增长7.2%。
收支相抵后,本年收支预期结余为6029万元,累计结余为9243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结余3650万元,累计结余5318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结余3553万元,累计结余14090万元;工伤保险基金当年结余-1551万元,累计结余2823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当年结余-1523万元,累计结余6254万元;其他社会保险基金当年结余1900万元,累计结余16087万元。
(四)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2021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合并报表计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6435.85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拟安排6435.85万元,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等。
四、2021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引导稳预期,不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强化财政保障。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高水平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财政服务。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个人负担,拉动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开展“三服务”“上门服务至少一次”等活动。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综合管理云平台,规范财政资金申报审批流程,加速兑现财政资金。发挥财政导向作用。注重培育发展产业基金新业态,积极跟进巴贝二期项目建设,关注转贷与科技种子基金运作。
(二)强化统筹稳增长,不断壮大地方可用财力
加强征管增收入。认真制定组织收入工作预案,做好库款调度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不断加强与税务等收入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信息共享,把握好组织收入力度和节奏。切实加强土地出让成本管理,进一步发挥土地资产效应,增加财政收入。拓宽渠道增收入。积极建立债券项目申报常态化机制,更加及时、准确、全面地申报债券项目,争取新增债券。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对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强化监测增收入。深入分析研判国内外经济走势及疫情持续蔓延对我市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强化政策协同、及时应对。
(三)强化保障稳需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围绕乡村振兴重大任务和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目标,持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继续做好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创新试点,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着力解决农业领域融资难题。切实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对高标准特色精品村建设资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资金、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五星3A”争创资金等进行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社保体系建设。密切关注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分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有关政策变化影响,开展基金测算、筹集等相关工作。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做好医保基金市级统筹政策衔接工作。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教育惠民工程实施。健全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管理稳质量,不断推进财政管理创新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严格落实《预算法》要求,不断提高预算公开质量,持续加大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力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着重抓好对重大项目的绩效评审工作。推进实施“预算编制云”,努力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系统整合。强化财政风险管控。持续做好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存放工作,加强财政运行状况动态监测,有效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积极稳妥开展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切实防范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