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笛趣三进铜铃桥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四年大学生活在悠扬笛声的陪伴下悄然度过,刚毕业那段时间,郑月明住在浙大附近的青芝坞,竹笛是他最亲密的伴侣。
一个晚上,他正在屋里吹笛时隐约听到了敲门声,心想:不会有人敲我的门吧?他只顾自己吹笛,不予理会。然后,这敲门声持续不断,此时,郑月明才推开门,冷不丁地一愣,在路灯光下只见一位坐在轮椅上眉清目秀的陌生人。那人投来赞许的目光,说:“你吹得真不错,我被你的笛声吸引而来。”简短寒暄后,才知道这位残疾人是每天在西湖边卖艺的艺人,就住在隔壁,听得着迷才冒然敲门来拜访他。
之后,郑月明与他如同伯牙遇钟子期。1999年的一天,这个知音当了一把推手,推他去了决定未来跨界创业之地——余杭的铜铃桥,那里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笛竹满山满坡。长期以来深受演奏家们与竹笛爱好者宠爱的上海竹笛就是选用铜铃桥坚韧挺拔的苦竹做成的;这里有大大小小几百家竹笛制造企业,是名不虚传的竹笛之乡。郑月明第一次来铜铃桥大开了眼界,当时目的只为买一把笛子,没有转型创业的丁点想法。
回到青芝坞,铜铃桥世外桃源般的清幽环境已复刻进了郑月明的脑海。2001年,因走南闯北四处奔波的路途困顿,他辞掉了工作,再次走进铜铃桥,静下心在这里给竹笛厂边调音边学做竹笛。不久,老家的父母得知情况后剧烈反对说:“不做栋梁,去做垫脚石……”家人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只好无奈地再次离开心爱的铜铃桥。
两年间,郑月明应聘、辞职……先后换了5个工作。后来在一家外企驻北京办事处上班,每月薪水7200元。然而,这些优厚的待遇,并没有让他感到真正的快乐。相反身处首都的他更加思念起了铜铃桥的青山绿水、满山遍野的苦竹与小桥流水人家。
2003年初春的一天,他瞒着父母辞掉了北京的工作,第三次来到了铜铃桥村,向当地村民租下房子,成立了自己的“月明笛箫”工作室。至今,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20来个年头。一直担任“月明笛箫社”社长,曾有几所学校抛来橄榄枝,他都婉言谢绝。他说:“调好音,制好笛,才是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