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时政经济
徐建役:建设更高水平“五个嵊州” 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奋力谱写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建设新篇章
来源: 作者: 2022年01月27日10:15:00 

  在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徐建役

  (2022年1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嵊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牢牢紧扣“五个率先”,建设更高水平“五个嵊州”,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奋力谱写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建设新篇章。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嵊州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在中央、省委和绍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直面困难、锐意进取、砥砺奋进,深入推进“三个年”“五个聚焦”“六个重塑”,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建设现代化嵊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致力应对挑战稳中求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市委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6.3%,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市场主体超过7万家,A股上市企业由1家增至7家,新三板企业达到9家。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第53位、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70位、工业经济百强县第87位、投资竞争力百强县第75位、创新百强县第36位、营商环境百强县第77位、全面小康指数第32位等多个百强县市称号,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含金量高、成色度足的城市金名片越来越多。

  这五年,我们致力外引内育创新驱动,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持续推进“招商选资年”活动,共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72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7个,成功引进比亚迪新能源、贝达药业、长鸿高科、浙江纳米抗体、多肽产业园、晶越半导体等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累计完成数字化改造企业165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深入开展“5+5”集群培育行动,智能厨电产业集群入选省新智造试点,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向“中国丝高地”“中国电机之城”“中国智能厨房”跃升,数字5G、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每年引进各类人才1万名以上,设立浙工大和绍兴文理学院两家高校研究院,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入选全国十大颠覆性创新榜单。获评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培育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家、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1家。

  这五年,我们致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大力实施改革领跑计划跟跑行动,12个改革项目成为国家级试点。高标准落实“三驻三服务”,创新开展“优化企业服务联盟”“市长直通车”“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152”体系基本建成,创新打造“校食安”“民情通”“数智文明”“枫桥式协同治理”等多跨场景应用。成功设立自贸区绍兴联动创新区嵊新片区,连续举办国际绿茶大会,与摩洛哥索维拉市正式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全力做好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金甬铁路加快推进,杭绍台高速嵊州段建成通车,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码头顺利建成,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四港”联动枢纽节点城市建设项目成为全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翘首以盼的杭台高铁开通运营,并争取到嵊州始发北京班列,嵊州人民的“高铁梦”成功圆梦,嵊州正式迎来“高铁时代”。

  这五年,我们致力市域一体协调发展,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230万平方米、拆违1206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无违建县市,城南核心区基本建成。持续推进“平台提升年”活动,顺利完成开发区、高铁新城、高新园区体制机制调整,开发区省级综合排名上升至第七位,国家级开发区创建迈出坚实步伐,高铁新城TOD开发扎实推进,嵊州首个CBD初步形成。甬金高速西接线、杨港路等城市道路相继贯通,527国道嵊州境内全线开工建设,城市二环基本建成。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110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交”,农村物流入选全国乡村服务典型案例,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平稳高效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行政村规模调整,推进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试点,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5,入选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创建名单。

  这五年,我们致力文旅融合守正创新,越乡文化不断绽放。创设“十个一”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机制,越剧申遗写入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启动国家级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越剧大戏《袁雪芬》、歌曲《村嫂》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核桃树之恋》晋京展演。成立剡溪智库,系统开发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中国唐诗之城启动建设,越剧小镇即将全面建成,获评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实施“大嵊归来”嵊州小吃统标工程,成功创建“中国小吃文化名城”。文化博物馆群建设有序推进,新建越剧博物馆、嵊州博物馆,“四馆合一”项目启动建设,浙东清风馆、新党史陈列馆建成开馆,综合档案馆新馆成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文化“三走进”系列活动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城市文明风尚更好养成。

  这五年,我们致力铁腕治污绿色转型,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设“美丽嵊州警示日”“美丽嵊州实践日”,坚决完成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成功创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扎实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进位行动,PM2.5平均浓度由4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6微克/立方米,全市AQI优良率达到98.1%。狠抓曹娥江污水入河问题整治,以“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要求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创建省级“美丽河湖”8个。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获评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市。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静脉产业园建成投运,城乡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达到98%、100%。先后开展“12+1”、“8+1”两轮行业整治,累计整治规范“低散乱”企业2167家,腾出用能空间21万吨标煤。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高品质打造诗画剡溪、艇湖城市公园、“美妙三公里”等一批水系城市景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完成,201个村实现五星达标,21个村创建为3A级景区村。

  这五年,我们致力改善民生强化治理,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坚持共享发展,扎实办好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五年累计财政支出258亿元用于民生领域,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01%、99.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5%较低水平。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累计新建学校13所、改建22所、修建67所、移建1所,镇海中学嵊州分校签约落地,成功创建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组建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两个医共体,启动异地新建市妇保院和疾控中心,实施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新建镇街卫生院3家。推进嵊新水资源协同利用,顺利解决长诏水库3万吨/日、钦寸水库5万吨/日的水权问题,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按期完成。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构建“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打响“嵊州村嫂”“红立方”“融调解”等治理品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药品安全、消防安全、防汛抗台等工作,成功创建省“无信访积案县市”、省食品安全县市,夺得“平安金鼎”。

  这五年,我们致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系列活动,坚决守护好“红色根脉”。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绍兴和嵊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筑牢“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切实把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在具体行动上。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高质量抓好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圆满完成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六问聚共识、思想再解放”大讨论,健全完善争先创优大抓落实机制,促进“两个担当”良性互动。坚决扛起管党治党责任,健全完善“四责协同”机制,高标准抓好中央巡视、省委巡视反馈意见和“七张问题清单”整改,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覆盖完成十四届市委巡察任务。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落实基层减负各项要求,严肃查处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清廉嵊州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委、法院、检察院和群团组织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党管人才、民主党派、党管武装工作,群团、老干部、退役军人、双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风清气正干事业的良好态势不断巩固。

  五年历程极不平凡,奋进道路饱含艰辛。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侵袭,市委闻令而动、果断出击,带领全市上下英勇奋战、迎难而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坚持健全平战结合防控体系,严格落实“源头查控+快响激活+硬核隔离+精密智控”要求,加快构建“六大”机制,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发动全民防疫,医护人员、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人武民兵等踊跃上阵,全面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防疫工作网络。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精准出台加快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切实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两战双赢”的高分答卷。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义无反顾紧急驰援武汉和上虞疫情,以实际行动彰显嵊州人民的大爱和担当。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党中央和省委、绍兴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班子的接续奋斗,得益于全体干部和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嵊州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投身疫情防控战线和所有关心支持嵊州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探索实践,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嵊州的事情,关键在于“五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畏高远、行稳致远。我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确保嵊州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劈波斩浪、克难前行。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填补劣势、塑造优势。我们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打好“三个年”“五个聚焦”“六个重塑”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着力补短板、增活力、扬优势,嵊州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逐年提升,正在成为浙江“重要窗口”中的靓丽风景。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我们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创新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问题,并坚持“跳出嵊州发展嵊州”,不断解放思想、提升格局、扩大开放,加快开创嵊州发展新境界。四是必须坚持实干兴市,才能锚定难处、干在实处。我们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大力倡导“爱嵊州、加油干”,滚动打好“两大会战”,定期评选“奔跑奖”“蜗牛奖”,努力以“嵊州之干”推动“嵊州之兴”,不断形成大抓发展、大破难题的热潮。五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万众一心、守护初心。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发展新时代“民情日记”,主动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不仅让全市人民充分参与城市建设、共享发展成果,更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赢得群众支持、汇聚磅礴力量。这些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质量不够优、综合实力不够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龙头型、链主型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高能级平台总体偏少,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城乡之间、镇街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服务供给有待普及优化;社会治理仍有薄弱环节,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攻坚;部分党员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变革能力还不够强,个别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够振奋、干事不够担当,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还需持续巩固涵养。对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标定了历史方位、时代坐标和前进方向。奋进新征程、担起新使命,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完整地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今后五年,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科学应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把握嵊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嵊州实际的赶超发展之路。

  面对纷繁复杂的宏观环境,我们要有“以不变应万变、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定力。未来五年,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科学研判时和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真正开好顶风船、打好主动仗、走稳新征程。

  面对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们要有“抓住机遇是本职、错失机遇是失职”的使命担当。未来五年,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碳达峰碳中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长三角一体化、共同富裕示范区、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交汇叠加、深入实施,嵊州作为浙江“四港”联动枢纽节点城市,产业布局、枢纽地位、开放格局将得到系统优化、全面升级。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强化抢抓机遇意识,提升用好机遇能力,切实把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实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要有“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未来五年,在区域协同大背景下,城市之间合作加速、竞争加剧,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追赶态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掉队落伍的危机感,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坚决拿出拼的勇气、闯的劲头,推动嵊州各项工作从参与跟跑向提速竞跑甚至主动领跑转变。

  面对嵊州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境界。未来五年,是嵊州厚积薄发、跨越发展、大有可为的黄金时期,当前我们稳的态势在持续,进的力度在加大,新的动能在成长,好的因素在累积。我们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奋力跑好新的“接力赛”、走好新的赶考路,切实把嵊州扎实的基础、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胜势、跃升的态势。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牢牢紧扣“五个率先”,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实力嵊州、品质嵊州、美丽嵊州、幸福嵊州、数字嵊州,争取实现“经济体量翻一番”,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在争当“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上走在前、作表率。

  围绕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总目标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现代化”是发展内涵,就是要加快县域现代化先行,坚定不移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人的现代化,打造一座具有时代气息、走在发展前列的现代城市,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网络型”是城市形态,就是要对照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布局,着力强化城市的活力、畅通、固本、特质、善治建设,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空间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文化生态体系、全域治理体系,打造一座外联内畅、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枢纽节点城市,为实现共同富裕畅通路径。“山水”是嵊州特质,就是要依托嵊州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统筹提升自然山水意境、历史文化价值、城市功能品质,打造一座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显山露水的生态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为实现共同富裕增色添彩。具体目标为:

  ——奋力跻身经济发展第一方阵。以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163”产业集群格局基本成型,成功打造创新引领智造之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10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力争14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A股上市企业达到15家,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35%,实力嵊州的支撑更加有力。

  ——奋力推动城市品质蝶变跃升。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加快转型,市域一体均衡发展格局基本构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成功创建,常住人口超过7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打开,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成型,高铁新城、艇湖新城顺利建成,成功打造“四港”联动枢纽之城、宜业宜居活力之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和绍兴网络大城市的重要枢纽节点,品质嵊州的功能更加完善。

  ——奋力彰显内蕴外秀独特气质。越乡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弘扬,社会文明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建成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示范,打造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商业试点,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美食、美景、美戏“三美嵊州”品牌不断打响,建成越韵诗路魅力之城、全域花园美丽之城,美丽嵊州的气质更加动人。

  ——奋力展现共同富裕样板图景。“扩中”“提低”取得积极成效,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富乐”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嵊有系列”民生优享品牌不断擦亮,共同富裕“七大样板”精彩呈现。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清廉建设一体推进,建成和谐共享平安之城,幸福嵊州的成色更加十足。

  ——奋力抢占数字文明时代高点。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布局不断完善,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的活力不断迸发,“全域覆盖、上下贯通、整体智治”的党建统领县域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数字技术与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数字文明新形态基本构建,数字嵊州的活力更加强劲。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以下路径:

  一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更大的格局激活嵊州。坚持把融入长三角作为嵊州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更大力度推进“接沪融杭承甬”,更深层次参与区域分工合作,进一步在产业互联中提升能级、在要素互通中集聚资源、在城市互动中彰显特色、在平台互建中实现共赢。

  二是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动能,以更强的引擎驱动嵊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造浓全员创新、全链创新、全域创新的氛围,积极对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三大科创走廊,主动融入绍兴科创大走廊,加快构建“一城一室”创新策源格局,着力打造更具带动力和辨识度的剡溪创新带。

  三是不断提高塑造变革能力,以更新的理念赋能嵊州。坚持把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机关运转的全过程各领域,树立开放理念,着力建设变革型组织,更加善于创新方法、理念、制度、体系和手段,不断推动嵊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是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意识,以更足的干劲发展嵊州。坚持把“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基调落到实处,动员全市各级干部在“贯彻一件事、创新一件事、破难一件事、民生一件事、多跨一件事”上赛马比拼,在推动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上奋勇争先,进一步谱好发展主题曲、唱响实干主旋律。

  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把“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景

  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要紧扣“五个率先”,围绕“五个嵊州”,力争在“没有先例”的方面率先探索、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形成特色、在“暂时落后”的方面华丽逆袭、在“具有优势”的方面作出示范,推动嵊州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一)聚焦聚力推动科技创新,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内核。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让创新成为现代化嵊州的“最硬核力量”。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打造全市创新主引擎标准推进艇湖未来科创城开发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深化与中科院、浙大、浙工大等高校合作,五年内争取集聚科创载体10个以上。支持巴贝实验室深化多学科协同研究,积极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造“世界一流家蚕研究院”。持续提升科创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北航(嵊州)科创园等科技孵化服务水平,建成运行双创大楼,探索构建杭甬沪深四大创新基地,构筑立体化多元创新平台体系。

  激发各领域创新能力。深化企业研发投入倒逼激励机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接,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力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模式,积极参与省“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掌握更多“独门绝技”。

  优化全方位创新生态。积极推进“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健全科技评价激励和多元化投入机制,用好科技贷款、科技保险、产业基金等政策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效融合。进一步唱响“巴贝故事”,支持鼓励企业保持“七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

  引育多元化创新人才。迭代升级人才新政,加快建立“财富+荣誉+关爱”的多维人才激励机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的集成人才使用机制,实现人才引育指数级增长。深化实施“剡溪英才计划”,持续推进“青年强嵊”、百名博士集聚、“学子归巢”等行动,更大力度推动资本回归、技术回归、项目回归。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更多嵊籍人才回嵊、在嵊优秀大学生留嵊。

  (二)聚焦聚力推动转型升级,开创工业强市新局面。坚持破立并举,加快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工业强市之路,加快构建产业、人才、金融、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让产业成为嵊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坚实基础”。

  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一条产业链、一位挂钩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项政策、一支产业基金的“163”集群发展机制,推动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强链、扩大优势,支持数字5G、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补链、壮大规模,确保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发挥比亚迪项目龙头引领作用,布局发展高端汽配产业。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力争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纵深推进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强化“碳均论英雄”“亩均论英雄”导向,全力淘汰落后产能,腾出低效用地,确保单位能耗增加值和亩均税收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确保省级排名持续靠前,争取早日创成国家级开发区。深化“1+N”现代平台体系建设,主题式、连片式、多模式推进镇街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运营水平。

  持续深化招大引强工程。迭代推进招大引强“1330”工程,力争50亿元项目年年有突破、龙头企业年年有入驻。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乡贤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选资奖励机制,评选“嵊商回乡创业功臣”和“服务家乡招商引资功臣”。实施未来产业招引培育计划,争取在5G技术、氢能与储存、脑智能、元宇宙等领域率先突破、占据高点。

  全面提高嵊州制造实力。狠抓产品提档、企业提级,推动我市制造业实现脱胎换骨变化,加快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增“浙江制造”培育企业10家以上,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0项以上。推动企业“长高长壮”,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新增培育各类“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共计50家以上。出台新一轮头部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头部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引导龙头企业加快上市挂牌、资产并购,力争百亿级产值和市值企业均实现零的突破。

  狠抓有效投资项目投入。坚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每年重大项目数量只多不少、投资只增不减、质量只升不降,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169”推进机制,推动能耗、土地、资金等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倾斜。实施“百企技改”计划,每年新增5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不少于30个。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态。推进高铁新城、城南片区消费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高铁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统筹布局现代商圈、园区商圈、特色街区和商业综合体。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升级,加快培育康养、托育、文旅等产业,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等多元消费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人力资源、工业设计等,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三)聚焦聚力推动数字革命,塑造数字文明新形态。把数字化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围绕共同富裕场景重塑治理体系、政府企业个人关系、产业体系、社会形态,让数字成为激发嵊州发展活力的“最活跃元素”。

  加速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等基础产业,超前布局6G、卫星互联网等前沿产业。大力开展智能制造五年提升行动,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高标准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成、网络化转型,努力培育未来工厂5家、智能智造示范车间80家以上,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拓展数字应用空间。加快搭建“1512”数字化改革体系,加快推进平台贯通、应用贯通、体制机制贯通,创新推出一批符合需求导向、体现嵊州首创的重大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县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优化升级“城市大脑”,构建数字孪生底座,统筹抓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等建设,提升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水平。

  构建良好数字生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布局绿色数据中心,加快实现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推动各类数据良性互动、融合应用。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筑牢数字安全屏障。重视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 

  (四)聚焦聚力推动开放发展,积极服务构建新格局。依托高铁机遇和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内外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创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让开放成为网络型城市的“最鲜明特征”。

  以交通开放构筑“四港”联动枢纽。完善跨区域交通路网,建成运行金甬铁路,推动绍兴市域铁路嵊州段、嵊州至宁波城际铁路、甬绍金高铁、奉化至桐庐公路、诸嵊高速、甬金高速扩容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形成“306090长三角通勤网”。推进建设长乐货运站物流中心、甘霖冷链物流园、黄泽供应链区域运营中心、三界水运物流园区,谋划建设嵊新综合性物流园,支持高铁快运、电商快递班列、多式联运班列发展,加快构建“123快货物流圈”。推进曹娥江中上游航道及船闸改造工程,谋划建设城关码头。积极争取通用机场项目、萧山宁波机场嵊州航站楼等项目。探索建设智慧高速、数字港口,打造数字智慧通道。

  以区域开放构筑一体化先行区。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漕河泾开发区嵊州分区,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进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宁波在产业、文旅等各领域的协同,推动设立嵊新奉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积极谋划万亩千亿产业园、甬嵊特色文旅发展带,打造义甬舟中部枢纽。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推进“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建设,助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以商贸开放构筑“一带一路”节点。深入对接绍兴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抓好自贸区绍兴联动创新区嵊新片区建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着力招引外资和外资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 

  以制度开放构筑一流营商环境。对照营商环境评价核心指标,进一步打破政策、服务、环境壁垒,实施重大项目“定制化”审批,推行“拿地即开工”,着力打造“嵊利办”营商环境品牌。完善和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政企沟通服务机制,推广企业走访、全链代办、全程帮办等服务模式,落实“解决问题在先”机制,建立“豁免清单”,唱响亲清政商“三字经”。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存贷款规模争取突破4000亿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不断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五)聚焦聚力推动城乡融合,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协调成为市域均衡发展格局的“最有力支撑”。

  推进市域一体发展。完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一主聚能、三带辐射、一环美丽”市域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农村路网建设,扎实开展乡镇水厂和管网改造三年行动,全力推进“一湖一库六江百塘”水利系统工程,推动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探索突破入乡返乡人员落户限制,努力让城乡居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城乡生活不再有明显落差。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持续唱好“双城计”,联动推进老城区与新城区、浦口片区与城南片区开发建设、品质提升。以科产城人融合模式加快高铁新城、艇湖新城、嵊北新城开发建设,培育打造未来城市实践区。扎实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健全邻里中心、现代商超等功能配套,加快闲置地块绿化美化,布局一批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完成开放式小区封闭式改造。深化城市综合治堵工程,推行数字治堵,探索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网络。开展5A级景区城创建,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优化三江两岸绿道,合理布局一批城市地标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体现高颜值、充满亲近感、洋溢文化味的韵味城市。

  加强美丽城镇建设。调整乡镇财政体制,“一镇一策”构建镇域特色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旅游强镇、千年古镇,培育一批民宿经济、温泉康养、冷链物流等特色小镇,争取打造全国千强镇5个。继续推进甘霖、三界小城市培育试点,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提升集镇精细化管理水平,展现现代集镇新形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实施“72010”工程,大力推进三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和崇仁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努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未来农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持续提升“越乡龙井”“嵊州香榧”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市。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看禾选种”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建设中国蚕种质资源库。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探索打造“新零售+智慧供应链+农业物联网”的智慧休闲农业平台。以“520”模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两进两回”长效机制,打造“一庭园三基地”10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加快组建运行强村公司,打造共富基地50个以上,力争村均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优化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民逐步向中心村及城镇集聚。迭代升级“五星3A”,推进乡村新社区建设,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20个。

  (六)聚焦聚力推动文化繁荣,打造文化文明新高地。坚定文化自信,深化传承创新,保障精神富足,着力推动更高层次的越乡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文明感召力,让文化成为现代文明城市的“最深厚底蕴”。

  提升思想文化引领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心铸魂,精心组织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加大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力量,筑牢奋进新征程的思想根基。从严从实抓牢意识形态,坚决防范化解重大舆论和意识形态事件风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进一步唱响嵊州声音、讲好嵊州故事。

  提升越乡文化影响力。深化越剧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越剧申遗工作,加强越剧产品的多元开发和创新供给,争取中国越剧博物馆和中国越剧文化中心落地嵊州,打造国家级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恢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小黄山遗址公园,打造一批乡镇微型非遗馆和非遗工坊,创设嵊州民间工艺工作基地和嵊州小吃文化传承保护中心,加快领带、水稻、茶叶、围棋等博物馆群建设,让嵊州处处散发文化韵味。持续办好中国越剧艺术节、国际书法朝圣节、唐诗之路主题活动等节会。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名家名品。

  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健全文旅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剡溪文化产业带,打响“越韵诗路”品牌。高标准推进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建设,推出水上唐诗之路剡溪旅游线,打造越剧小镇、中国唐诗之城、绍兴温泉城三大核心景区,构建唐诗之路、书圣文化、氧气休闲“三大乡村旅游集聚带”,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5A级景区镇1个。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围绕传统文化打造商业生态,培育引进一批文化创意公司,不断做强做长文化产业链。

  提升城市文明持久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培育“浙江有礼”品牌,大力弘扬新时代“嵊州精神”。全域推进精神文明示范创建,实现文明实践站(所、中心)全覆盖,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扎实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领航项目,持续擦亮文化“三走进”品牌,建成“四馆合一”项目和一批城市书房、名人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加快乡镇(街道)文化设施新一轮提档升级,真正让百姓“富起来、乐起来”。

  (七)聚焦聚力推动生态提质,绘就全域美丽新画卷。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让绿色成为美丽嵊州的“最普遍形态”。

  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美丽嵊州实践日”,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农作物秸秆禁烧等综合治理,PM2.5平均浓度稳定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力建设美丽河湖,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100%。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快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利用,高标准创建“无废城市”。推行“一把扫帚”城市保洁机制,打造一批“席地而坐”示范道路和街区。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争创全国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引导企业加强节能减碳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谋划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创新”产业打造,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资产化,加快发展绿色创业投资。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争创全国节水型城市。

  构建全域共美格局。大力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和美丽庭院建设,不断做大美丽单元、做强美丽乡村圈,着力打造忘忧西白、卮山仙踪、鹿门访友、金庭问道等4条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精细化推进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强化农房设计管控,切实保护传统特色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科学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

  (八)聚焦聚力推动民生改善,创造品质共享新生活。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的根本追求,持续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供给机制,让民生成为幸福嵊州的“最温暖底色”。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育壮大嵊州小吃、越剧表演、农村电商等产业队伍。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稳步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聚焦“扩中、提低、调高、禁非”,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制度体系。实施乡贤“慈善”反哺惠民工程,推进打造“慈善嵊州”。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行教共体改革,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建成投运镇海中学嵊州分校,全面建设“嵊有优学”教育现代化市。落实“双减”政策,健全校内托管服务体系,努力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优化中职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乡镇高中逐步向市区集聚,推动职普融通,促进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特色优质发展。积极引进高等高职院校及高校研究院,加快实现嵊州的“大学梦”。

  全面提升健康水平。深入实施“嵊有健康”医疗保障行动,全面落地“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三医联动”“六医统筹”,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市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院创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高标准建成投运新市妇保院和疾控中心。推动体医、体教、体旅融合,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打造体育健身“15分钟公共服务圈”。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基本保障制度,深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嵊有温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养老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打造一批精品老年活动中心,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嵊有颐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落实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机构,构建“嵊有善育”育儿友好型城市。建立救助服务联合体,推进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有效衔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打造“嵊有安居”品牌。

  (九)聚焦聚力推动社会治理,展现和谐和睦新风貌。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域升级版,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嵊州、法治嵊州,促进富民安民相得益彰,让和谐和睦成为“嵊州之治”的“最朴素风尚”。

  加快实现社会共治。纵深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加快“152”与“141”体系衔接,全面推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构建“126”民情通达机制,不断深化“民情通”乡村智治应用场景。推行“信用+社会治理”,加强村规民约、家规家训道德教化,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建设“四治”融合的善治乡村,建立健全更富活力效率的新型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持续深化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丰富代表“一月一主题”活动,用好“民情月商会”“村嫂政协委员会客厅”等民主协商嵊州特色品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丰富拓展民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积极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县域典范。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一体推进法治嵊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健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衔接配套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打造法律监督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侦查、检察、审判、执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协同体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格局。深化军民融合,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突出动态清零、平战结合,不断健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确保“六大”机制高效运转,实现“三责”联动,做到“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加强防疫物资准备、人员准备和实战演练,强化社区管控能力,全面提升快速有效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水平。

  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深化平安法治“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确保平安嵊州“护鼎加星”,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信访维稳、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金融债务、防汛防台等工作,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守护“红色根脉”,加快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新格局

  赶考新征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整体智治为牵引,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高质量党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定不移践行“两个维护”。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毫不动摇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建立健全“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令、上级有部署,嵊州见行动”。

  2.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坚定不移守好“红色根脉”。树立大抓基层、重抓党建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努力在各领域培植选树一批党建工作示范点,着力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抓深抓实“七张问题清单”,建立健全问题发现靠党建、问题发生查党建、问题解决看党建的长效机制。深化全域党建联盟引领共富行动,实施村社“四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计划,全面提升“一肩挑”书记履职水平和致富带富能力。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建成“民情日记”实践中心,持续深化新时代“民情日记”内涵,推动“民情日记”历久弥新、出新出彩。

  3.着力打造干部铁军,坚定不移扛起时代之责。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深入落实选人用人“一体系三机制”,加强干部立体画像、立体培养、立体考核、立体监督,注重以实干实绩实效论英雄,营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围绕提升“八大本领、七种能力”,大力实施领导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打造一支善于塑造变革、敢于争先创优的现代化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严管厚爱,打好“两个担当”组合拳,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政策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4.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坚定不移优化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深化政治巡察,不断完善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大监督体系,最大限度消除监督真空地带和用权任性空间。科学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严格落实“五张责任清单”,持续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严查重点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严惩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坚持不懈纠“四风”、树新风。持续深化清廉嵊州建设,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目标越宏伟,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画好团结奋斗同心圆。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持续加强市委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强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全力做好民宗、对台、外事、侨务、人民武装、老干部、档案等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汇聚强大合力。

  同志们,一切辉煌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后五年,必将是嵊州大干快上、大展宏图的五年,必将是嵊州全面进步、全面跃升的五年。我们一定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响应时代号召,扛起发展重任,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让党放心满意、不负人民重托的优异答卷。

  同志们,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绍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夙兴夜寐、只争朝夕,以奋斗凝聚前进力量,以实干铸就时代辉煌,着力、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奋力谱写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嵊州更大贡献!

编辑:俞露莎
嵊州发布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爱嵊州》APP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专题推荐
· 【专题】2022新春走基层
· 聚焦嵊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
· 【专题】千问千寻大运河
· 【专题】浙疫战我们能赢
· 学习宣传贯彻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专题】聚焦十九届六中全会
· 【专题】浙疫战我们能赢
· 【专题】万人同创、五美共建
· 【专题】2022北京冬奥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在家门口,看一场“村晚”
最高检发布2021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
如何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将落地北京
陕西咸阳:1月20日零时起解除市内交通管控
国际要闻
俄美首轮安全保障谈判预计于明年初举行
古特雷斯亲口确认将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世卫组织:2022年必须终止新冠肺炎大流行
美国2021:拜登执政首年的“欲速”与“未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