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述,旧影史迹
徐士达(1888年4月8日–1941年11月26日),谱名徐先得,字月亭,号士达(辛亥革命时以其号士达为名),民国官员。徐士达祖上开米粮商店,家资颇丰,自幼读于知名私塾,勤奋好学。深受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的影响,参加辛亥革命,立志为官,报效国家,遂以其号士达为名,就读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别科),三年后毕业。
徐士达先生像
据嵊县潇溪《剡东徐氏宗谱》(萃裕堂重修,民国二十二年版)和《剡东徐氏宗谱》(剡东潇溪徐氏宗谱续修委员会重修,2015年版),两谱于卷之三“上宅大四房三房派三十七至四十一世系图表”及“从衡长子先得”记载: (徐)从衡长子(三十八世)先得,行雄二百廿七,字月亭,号士达,生于清光绪戊子年二月廿三未时,卒于民国辛巳年十月初八寅时,葬天养坪,座西北向东南。配张氏,娶妾董氏、丁氏。妻张氏未生;妾董氏生有一女:采霞;小妾丁梅兰生三子:长子苕生,次子再生,幼子荣生,苕生,再生,均无后嗣,荣生,行豪五百四十七,配施爱娟;荣生子淇昉,行傑,配缪淑玲,淇昉子仕扬,行齊。
徐士达历任浙江省会警察局科员、临安警察局警长、杭县地检察厅帮办检察官、义务禁烟委员、金华道尹公署科员、兰溪承审员、绍兴承审员、黄岩承审员、长兴承审员、海宁县县长、浙江省民政厅第一科科员、杭县县政府科长兼浙江省财政厅稽查员、浙江省财政厅稽查主任、浙江省第二区营业税征收局局长、浙江省财政厅第三科科长、新登县县长、孝丰县县长,直至后来在浙江省政府铨叙处与重庆国民政府工作。
心系民生,敬恭桑梓
徐士达在外任职期间,始终关心着家乡的民生状况与经济发展,宣传文化教育的强国理念,重视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民国5年(1916年),徐士达倡议重修《剡东徐氏宗谱》,并亲自担任监修之职,撰写《徐氏重修宗谱序》;民国22年(1933年),重修《剡东徐氏宗谱》,徐士达再次撰写《徐氏重修宗谱序》,体现了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此外,他还出资建造小溪“徐氏宗祠”,传承了徐氏家族祭祀祖先的传统文化,凝聚了家族血缘和宗族感情。其次,徐士达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发展,大力创办了小溪小学,推动了本地的教育进步。在当时小溪村饥荒期间,他心系桑梓,捐赠粮食,解决了全村乡亲们的饥饿问题。此外,他还从外地购买数万株苗木,倡导小溪村民在“前山”周围植树造林,使得土壤肥沃,美化环境,并对遮风固土、木材取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尊祖敬宗,力建宗祠
小溪原只有徐氏家庙,地方很小,始建于清朝中期,后来在清朝后期翻修过一次,因后来无人修缮,庙顶多处塌陷,到最后全部倒塌,这给村里的祭祀祖先和举办其他事项带来了困扰。
徐士达,谱名徐先得,家乡人都亲切的尊称他为“先得老爷”。先得老爷非常重视宗族观念与家族传统文化精神,深知宗祠作为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不仅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更是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先得老爷毅然决定出资重建,定为”徐氏宗祠”,以此传承徐氏家族的文化、凝聚徐氏家族的力量、彰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
因原来的家庙地方较小,他向家庙旁边的土地购买过来,使得待建的宗祠地基得到了扩大。再与宗族长辈们商量,按他在外地任职中看到的宗祠建造设计方案而定,宗祠应用的大木柱因本地没有,他特地从外地买好拉回,再请当地著名的工匠做工。建造宗祠期间,先得老爷曾几次回乡,查看建造情况,要求大门与门槛选用优质木材,做大做好,确保稳固美观,整体的设计需与宗祠整体建筑风格和风水相协调,并吩咐须请有名的画匠做好门神菩萨,以此象征宗祠之神圣。由于规模较大,时间又久,到最后资金尚缺一点点,先得老爷又亲自去外面募捐,筹得了缺失的一些资金,从而确保了宗祠的顺利完工。
徐氏宗祠,终成宏宇
建造宗祠,历经三年的时间,最后终于告成。徐氏宗祠的建成,这完全是先得老爷的巨大功劳,高大气派的宗祠,是小溪村的荣誉,也是整个剡东徐氏的骄傲,如此大规模精雕细琢的宗祠,在嵊县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宗祠。宗祠面积为:由东向西进深约36米,南北宽约28米,总面积约为1008平方米。徐氏宗祠的正大门,位于北面(宗祠东北之处),大门上面刻有他亲自书写的“徐氏宗祠”四个大字。
宗祠戏台座东朝西,高约二米余,地板厚实,台下地面可置放宗祠符合之具。戏台前方右侧(西北角)设有一木梯,可直上戏台,精巧坚固,刻意求工。戏台的四个角落为精美雕琢的四根圆石柱,自戏台地下再经戏台再撑至屋顶横梁之上,每一根圆石柱在朝外方中都镶有神兽之象,圆石柱与屋顶木横梁连接之处,又有优质木刻,似祥云升腾之作。戏台前方边缘的中间,单独有两根石雕带花纹的方石柱分左右而立,立于戏台台面的边缘横梁之中,方石柱其一半镶入戏台的边缘横梁固定抱实,而露出在戏台上的方石柱顶端,即是精美雕刻成的两个小石狮,象征吉祥如意。戏台顶上为攒尖式屋顶,呈斗尖式,是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所谓宗祠,祭祖为先,徐士达采用鎏金宝顶蓝瓦的三重檐攒尖顶,按照“敬天礼神”思想而设计。戏台顶山颜色各一,尖顶镶有精美雕刻之珍品。戏台的背景墙壁,刻有精细图案,色彩艳丽。
戏台后面右侧有一小门,独运匠心,小门为单独一个精致的小楼梯通往楼上休息室(化妆室),休息室为五间之宽度,两端均设有木窗,且窗框与窗门皆有雕刻花鸟图案,栩栩如生,装饰华丽。
戏台休息室的楼下(即后厅)的深宽距离也与楼上休息室相同,后厅的后面即是紧邻着正大门进去的一个南北长廊,此后厅与长廊处隔有一墙,其墙两端(南首与北首)均开有中门,建有雕刻图案,富丽堂皇。长廊深度由北向南之全部之深度,其宽度即与正大门相同。从正大门进入所见即是此长廊,向右转入隔墙的中门(北首之中门),便是戏台的后厅、天井,天井的左侧是戏台,天井右侧是北首的厢房,一目了然;而隔墙的另一端的中门(南首之中门),同样可以通往从戏台的后厅、天井,天井的左侧是南首的厢房,天井的北侧是戏台,故此长廊隔墙其南北两端之中门,均可通往,两者设计相同,造型优美。
戏台下面(左右)南北两侧建有平整石板小径,供人行走,戏台屋檐往外延伸,即使雨天走在其石板径上也不能淋到。两侧石板小径旁边(下面)即也是两侧(左右)的天井,天井地势均低于其他之处的二个台阶之下,又造有精确的排水之功能,虽雨雪下于天井,向不堵塞,设计巧妙。天井地面均是鹅卵石铺面,设有各个圆形,美观大方,精致有序。两侧的天井(左右)南北各有两侧厢房,其厢房屋檐也向外延伸一米余,在厢房下的外面同样造有一排石板小径可行,即使雨天行走进入厢房,也不湿其身。厢房各有楼梯自可上下通行,其楼层也同样分为上下两层,厢房空间畅通,内置木桌竹椅之物,且楼上楼下均造有良木门窗,雕工精湛,美轮美奂。
戏台前方(西面)即是台下的看戏小广场,左右也可见两侧天井与厢房,空畅响亮,可直视戏台,一览无余。再向(西面)跨上二个石台阶则是大堂,大堂空间布局壮观,其木柱子甚是粗大,大人用双手抱柱也只有一大半而已,木柱子下面用约五十公分高的大圆石作底盘,坚固扎实,木柱子撑立至顶上的横梁交叉穿入,连接稳固,环环相扣,且其交错之下,刻有飞禽走兽,倒挂雕饰,神乎其技,宏伟壮观。一根一根的大柱子在大堂中高高耸立,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大堂取名“萃裕堂”,南北造有拱形的龙虎小门,造型别致,古色古香,中间上方挂有“克昌厥后”之大匾,左边挂有“木本水源”的木匾,右边挂有“本枝百世”的木匾。
环顾宗祠内的设计均是惟妙惟肖,雕梁画栋;外观宗祠的墙瓦结构,飞檐翘角,巍峨壮丽。
善举心坚,承载荣耀
宗祠,作为宗族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宗族人集会、祭祀祖先的圣地,也是举办宗族公益活动、传承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它承载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历程与荣耀成就。
徐氏宗祠的建成,见证了徐士达善举与贡献的永恒铭记。其建造之成功,不仅彰显了徐氏家族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更体现了徐士达个人的慷慨与家族精神的传承。作为徐氏家族的文化象征,徐氏宗祠承载着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这一善举不仅体现了徐士达对家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病重归乡,忧心难释
徐士达的一生,是一位忠于国家、心系民生的官员,为人正义,德艺双馨。自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调离孝丰县长后,徐士达升任浙江省政府铨叙处工作,后由国民政府组织部部长朱家骅的要求,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远赴重庆民国政府工作。然而二年多之后,他身患重病,只能先回浙江休养再定,于是暂别重庆。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立秋日(8月8日),携三位夫人、一个女儿(妾董氏所生)和三个儿子(小妾丁梅兰所生)回到杭州西湖边的宅院养病,虽在省城治疗仍未见好转,病情日益加重,最终他决定回到小溪故土。
在小溪养病期间,由嵊县知名的“清风”郎中为他看病,乡亲们都纷纷前去看望这位大善人,期望他早日康复,然而此时的他虽危在旦夕,但心中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苦难。忧心忡忡之余,徐士达濡墨致函于重庆国民政府,其言辞之中充满了对抗战胜利的无限寄望,希望早日战胜日寇,迁回南京,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宁与和平的日子,同时,他也对自己的身体原因而不能再返重庆报效国家,深感愧疚和不安。
回想起当年参加辛亥革命时认识蒋介石的情景,以及推翻满清帝制、追求三民主义、建立共和、振兴中华的信念,他的心中充满了惆怅和忧虑。当看到蒋介石曾为他母亲俞氏(徐士达之母)过六十大寿时寄来的贺信,写有“贺徐母六十大寿,蒋中正亲笔”的字迹,不免让他感概万分;再次看到蒋介石写给于他的那些信件,让他再次感受到国家的兴亡和一个官员的担当与责任,也更加让他坚定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
陨落长辞,感恩送行
“天者诚难测”,壮志惜难酬。心怀天下情系百姓的徐士达,尽管在病入膏肓之际,心中仍然惦记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他希望能复赴重庆为国效力,然而,天不遂人愿,最终他还是带着遗憾离世了。他的离世不仅让国家失去了一个人才,也让家乡失去了一个大善人,更让家庭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各级官员代表一起到齐,嵊县的名人绅士以及他生前好友也都纷纷前来吊唁,送他最后一程,叶落归根。
“刘中全”,这位曾被徐士达宽容和恩德感化的孝丰县土匪头目,更是星夜骑着快马赶到小溪,面对恩公的早逝他痛哭捶胸,伤心不已。回想起曾经徐士达二次抓住他而不处决,让他弃恶从善解散匪帮,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最后孝丰县回归安宁),刘中全感念恩德,没齿不忘。
村里举行庄重的葬礼仪式,以示最高的崇敬,全村村民自发奔丧,哀伤不已。东乡乡长生前与他深有交集,故而负责操办葬礼。为了让徐士达(先得老爷)最后一次看看他自己曾出资又化精力而建成的徐氏宗祠,众人手抬棺椁绕其徐氏宗祠而行,最后停在宗祠正大门之外,所有乡民焚香恭拜,以此感谢徐士达(先得老爷)对小溪村的巨大贡献,行此大礼,也是对他一种最大的安慰和最真诚地送行。刘中全则跪于棺椁之下,负棺而行,以此报答恩公当年对他的重生之恩。
回顾徐士达曾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和事迹,如倡议重修徐氏宗谱、出资建造宗祠、大力创办小学、赈济粮食救民、倡导植树造林等善事,都深深烙印在村民的心中。他的离世让村民们深感痛惜和怀念。
政绩贡献,青史留名
徐士达,乡民口中的先得老爷,这样的一位民国官员,其一生虽然短暂,却也是充满了奉献与光辉,他为国为民,深怀家国情怀,其壮举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贡献与荣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虽然带有遗憾,但他忠心为国和一心为民的事迹,将为后人深刻铭记。
徐士达的档案、履历和照片被精心的保存在中央级档案馆、国家一级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以及其他地区的文献馆,这足以见证他一生的非凡与卓越。同时,在他任职地的一些县志记载中,也载录了他的相关信息,包括国家一级图书馆,收藏有他在执政时期撰写的论文及相关公文,这些政绩与贡献的记录,成为了他光辉人生的历史见证。
徐士达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不仅体现在他的政绩上,更融入了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对教育发展的鼎力支持以及对民生改善的不懈努力之中。徐士达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贡献的一生,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厚重的青史里,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以上图片由徐士达之孙徐淇昉提供,档案史料古籍图片,禁止拍摄、下载、复制、链接等引用,违者必究,版权归属徐淇昉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