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不少一线工人虽有一身绝技,但受制于身份、学历、籍贯、论文等因素,导致他们与职称认定基本无缘,也无法享受到社会各界对于他们能力的认可和肯定。这不仅严重挫伤了一线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技能行业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让一线工人获评技术职称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市也出台了相应的认定办法。但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来看,面向一线工人认定职称的行进步伐仍有些局限。如一些镇乡街道思想不够解放,迟迟不予推进,放任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继续在岗位上默默耕耘却两手空空。又如部分行业虽然已经开始试水认定,但对于技能人才的籍贯、学历等方面仍有“隐形要求”,依旧存在本地优先、高学历优先等现象。此外,行业、产业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评职称绝不是为了挂上所谓的虚名,也不是为了享受相应的政策优待。为合适的一线工人授予合适的职称,面上而言是对人才的肯定和激励,本质上是为了打破人才评选过程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框架,从而加快人才资源储备,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全市“壮群强链”行动的顶层设计下,我市智能家居、高端装备、现代纺织等重点产业链稳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迸发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各项数据指标都在绍兴甚至全省名列前茅。我们在呼吁乘势而上的同时,也要把长远的眼光放到基层一线上,不仅要让一线工人获评职称成为一种常态,更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完备政策体系,真正打破学历、籍贯、岗位等方面的藩篱,畅通一线工人职称评审和职业发展的通道。让更多的一线工人从中受益,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认定进程中,既寻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又能将荣誉转化为动力,进而推动产业乃至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