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六月,荷风送香。翠盖擎波,红蕖照水。游人泛舟于湖心,采莲歌起于菱浦。宋人杨万里咏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诚西湖盛夏之盛景也。

  吾幼闻祖母(丁梅兰)言:吾家旧居西湖之侧,宅第宏敞,距断桥不数里。荷月则泛舟赏蕖,雪霁则凭栏观雪。春坐垂杨之下,远眺雷峰之影;秋聆梧叶堕地,如闻碎玉之声。今沧海桑田,旧居已非吾所有,惟留忆耳。

  西湖之美,不惟在荷,亦在桥也。诸桥之中,断桥最著。初闻其名,人皆惑焉,怪哉!桥未断,何名“断”乎?噫嘻,诚乃古意深藏,非目力可尽览也。

  唐时张祜诗云:“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彼时之桥,苔痕斑驳,石色苍古,行人踏过,恍若隔世。及至冬雪初霁,晴光映照,桥南积雪早融,桥北犹覆琼瑶,远望如白练中裂,故有“断桥残雪”之景。康熙御题,勒石为碑,遂成西湖十景之冠。

  夫白蛇传奇,尤为动人。昔许仙游湖,清明时节,骤雨忽至,避于断桥。忽有白衣素裳之女子偕青衣女子来,求共舟归城。许仙见其楚楚,遂许同载。船行湖上,倾盖如故,借伞为约。伞下春心,雨中旧梦,遂成千古佳话。后知白衣者乃白素贞也,人妖殊途,情孽难消。虽遭法海之阻,而情丝未断,终在断桥重逢。斯桥也,实为情缘之始,离合之证矣。

  千年风月,不过一瞬;万古长情,惟在当下。观断桥之雪,思白素贞之情,方知人间至美者,乃生死不渝之情也。纵使雷峰塔倒,西湖水竭,此桥此情,永存天地之间。

  嗟乎!桥未断而名断,雪未残而景残。天地造化,本无常形;人世情缘,亦无常理。断桥者,非桥之断,乃心之断也。红尘男女,踏桥寻梦,几度悲欢,皆付烟波。

  今荷香正浓,游人如织。每思及此,未尝不叹:若吾祖宅犹在,则夏日可登桥赏荷,冬日可临桥观雪,岂不快哉!夫西湖之胜,存乎山水,蕴乎典故。断桥之美,彰于雪景,显于流传,系于人心所寄。

  或曰:“天雨游桥,岂不困人?”答曰:“不然。每值霖雨,游客犹踵接肩摩。或执伞徐行,或立桥观澜。雨打翠盖,珠溅红蕖,别饶清趣。登斯桥也,虽衣履尽湿,犹欣然忘返。”何也?盖慕许白遗风,心驰神往,故不惮风雨耳。

  吁嗟!今世之男女,多慕风月,罕悟深情。每见断桥之畔,执手偕赏,或相偎低语,或轻颦浅叹,皆因感许仙白素贞之事,乃有所怅也。故曰:桥不断而情断,情不断而心断。然则桥犹在,情何觅兮?

  呜呼!愿天下有情人,莫教佳期如梦,空负断桥残雪;莫令风荷解语,徒留烟水空濛!


徐淇昉書

時為乙巳年六月三十日


附录:作者简介

徐淇昉

  (作者)徐淇昉,男,汉族,1976年6月出生,籍贯为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民国官员徐士达之孙。他的祖父徐士达,不仅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是文采斐然,博通经籍。徐淇昉继承了他祖父的优良基因和天赋,且自幼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其祖母丁梅兰的启蒙与教诲,更得其父亲徐荣生的悉心传授。在其深厚的家族历史背景与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所熏陶之下,徐淇昉继承了家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寄文学之志,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