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意思是书上的道理与亲身经历是不同的。暑假已过三分之一,我平时除了去图书馆和书店,很少外出游玩,在周末跟着父亲回老家,看看风景,听听祖辈的故事,翻翻那些泛黄的旧书。

我的曾祖父徐士达,是一位民国时期的官员,政绩显著,文采出众。父亲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这是因为曾祖母从小教育他以及祖父在有空的时候传授他许多文学知识,才让父亲对古典经籍有了更多的了解。记忆中,祖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背古诗,还经常给我讲古代故事,让我早早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个高中生,但对近代史也同样很感兴趣。关于鲁迅先生的课本,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这样的近代史名人,我很崇敬,而且是在本地绍兴,所以我就很想去参观。今天早上十点多,我向父亲提出想去“鲁迅故居”观赏的要求,父亲欣然答应。

我们驱车一小时到达鲁迅故居附近,停好了车子,然后再步行五分钟到达鲁迅故居。进入故居,我一边走一边想,今天总算可以参观到鲁迅先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了。父亲带我穿过小天井,看到古树和石桌石椅,古朴典雅,这样的场景,仿佛回到了晚清时代。一间间木结构的房子展现在眼前,里面挂满了鲁迅先生的文物以及介绍,我对此很感兴趣。正厅挂着“德祉永馨”的匾额,画中的是鲁迅祖上的一位清代官员,我认真的看了鲁迅先生的世系宗谱图和家族历史的介绍。之后,我们再从这正厅往后面行走,越过一个四合院,跨过高大的门槛,又是一个正大厅,正上方有一幅画,画的两旁有一幅对联,画风古朴,字迹清秀,画的下面有一张长方形的“供案桌”,两边有侧桌,各放兰花,“供案桌”之下,摆有老式的“八仙桌”,两边放有高大的木椅,我好奇的坐了下去,也让父亲给我拍了照片。

穿过正堂,来到后院其中的一间书房,书房的中间,放置一张古琴,父亲轻拨琴弦几声,声音清脆悠扬,让我知道这不是摆设。我们还参观了那个时期的厨房,了解了更多细节。后来,突然下起了雨,游客们都被淋湿了,虽然如此,但我和父亲仍然兴致不减。父亲说:“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游乐的地方,有假山大树,我们进去看看。于是,我们就开始排队进入“百草园”。

“鲁迅故居”的这一条街,两边都是绍兴特色店铺,地面铺着石板,具有古城的氛围感。雨越下越大,我们没有带雨伞,排在我后面的一位姐姐,善意的将她的雨伞给我撑了一半,不致于我全身淋湿。我们排队进入“百草园”,穿过屏风墙,走过精致的四合院,看到晚清风格的建筑,飞檐翘角,错落有致。雨水从屋檐倾泻而下,而地面不会积水,可见古人的智慧足见深远。“百草园”的圆形墙门充满古典气息,场地宽阔,有大石碑、竹林和假山。我登上假山,沿石阶而上,两旁古树和奇石增添了几分幽静。下山时,看到泉水从石缝涌出,格外清凉。出来时,又碰到那位姐姐,我向她再次道谢。

后来,我们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前面有一条很窄的河,河上有来去的小木船载着游客在穿行,一座座石板桥,有很多游客在拍照取景,细雨濛濛,俨然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穿过小桥,在院子里向左转,终于看到了鲁迅先生学习用的课桌和凳子,和书上说的一样刻着那个“早”字。最后,我们去了“鲁迅纪念馆”。父亲说这里展览介绍得最全面,有鲁迅家族的详细记载和他留学、宣传辛亥革命、推动教育发展等事迹。站在他的生平介绍前,我心中充满了敬意。

鲁迅先生一生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不屈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次参观,不仅让我触摸到了课本以外的历史细节,比如“百草园”中的古典建筑构造、“三味书屋”的私塾场景,还更直观感受到江南水乡与文人书斋交织的文化氛围。今日一游,让我受益匪浅。


附录:作者简介

徐仕扬

作者徐仕扬,男,汉族,2008年8月出生,祖籍为浙江嵊州,民国官员徐士达曾孙。徐仕扬自幼受祖父徐荣生启蒙教诲,更得父亲徐淇昉悉心教导,故深好古籍诗文,谦逊笃学,略有心得。虽为学子,然心慕先祖,愿承家学,以文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