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早稻收割全面结束,我市早稻收购工作已进入尾声。今年,全市早稻收购量显著增长,两大粮食收购点累计收购量超过去年同期的两倍,创下近年来新高。这一成果得益于政策扶持、农户积极性提高及收购服务优化等多重因素。
上午9时,驾驶员李金秋将种粮大户沈庆荣的最后一车早稻谷运抵长乐镇福全粮库。经检测合格后,稻谷顺利入库。“烘干好的还有10多车,送完就结束了。”李金秋说。近期,像他这样频繁往返粮库的场景已逐渐减少,标志着收购进入收尾阶段。
据长乐镇福全粮库主任钱明介绍,今年早稻收购自7月11日启动,呈现“质量优、进度快”的特点。“目前已收购1.45万吨,是去年总量的两倍多。”钱明表示,剩余部分迟熟稻谷预计9月15日前完成入库。
嵊州市地方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健分析,今年早稻增产主要得益于“非粮化”整治推进及订单价格上调。“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达4.6万亩,同比增加1.5万亩;总产量预计2.3万吨,增长0.9万吨。”金健透露,公司自7月10日启动收购以来,已收购1.76万吨,同比增长2.1倍。
为保障收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市发改局、市地方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提前部署,配备了 115 台各类收购设备器材,同时,还在 2 个收购点安排了 80 多位收购人员到现场进行服务,形成了 “仓等粮、钱等粮、机等粮、人等粮” 的良好收购环境。“从收割到售卖一路畅通,粮库服务周到,我们更愿意多种粮。”种粮大户沈庆荣如此说道。
今年早稻不仅产量提升,质量也优于往年。福全粮库采用智能化检测设备,将水分、杂质等指标检测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日均入库量较去年提高30%。“以前排队要半天,现在随到随检。”在现场,李金秋称赞道。
市农业部门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总结早稻丰收经验,推广优质品种和机械化烘干技术,同时完善粮食收购长效机制,进一步保障农民利益,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记者手记】
从前些年的“无人种田”现象到如今的“争相种粮”,我市早稻生产的逆势增长,折射出政策精准发力和农业现代化的成效。在耕地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格局下,这场“丰收答卷”为全年粮食生产开了好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