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戏迷网景德镇爱越小站站长,嵊州于我而言早已不是陌生之地——因越剧博物馆每年组织的活动,这座小城成了我年年奔赴的约定。
嵊州是真的美。它被青山温柔环抱着,也难怪会有“山城”的雅称(由“山乘”谐音而来)。走在这儿,抬眼是叠翠的山,低头是澄澈的水,连空气里都带着股清甜的温润。更叫人难忘的是这里的人,朴实得像山间的风,见了面递上的笑容都带着暖意。当然,还有拴住我胃的美食:第一次尝嵊州小笼包时,薄皮里那鲜掉眉毛的汤汁就彻底让我记挂在心,到现在还总在淘宝上回购这口鲜;还有各式做法的炒年糕,或甜或咸,软韧里藏着家常的香,每次来都得挨着尝遍才甘心。
不过这次来嵊州,和往年又不同。我是带着孩子来的——为了参加“嵊州村越少年强基单元”全国三十强越剧比赛,9岁的包锦辰跟着我踏上了这片土地。一到驻地,就有专人笑着迎上来,吃住早安排得妥帖周到,连孩子都念叨“比家里还省心”。
主办方的用心,藏在细节里。晚上特地请了专业老师裘巧芳来给孩子们做培训,裘老师手把手教身段、抠唱腔,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第二天又有陈亚军老师带着研学,从越剧最初在嵊州落地的根,讲到后来传遍江南的路,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讲述,一点点摸清了这门戏的来龙去脉。
接着就是实打实的比赛了。评委们看得仔细,打分也中肯,没半点含糊。包锦辰虽没闯进十强,却攥着满手的收获——台上的历练、老师的指点,都是比名次更珍贵的宝。后来主持人问他没进十强会不会失落,他仰着小脸随口就答:“没事,明年再来!”那股脆生生的劲儿,倒让台下不少人笑出了声。
原以为这趟嵊州行就这么收尾了,没承想回去刚十天,组委会的邀请电话就打了过来:“少年强基单元”决赛要请小站站长,还请了五十强的选手包锦辰和饶嘉恒来助演。不巧的是,此时两个孩子一个在贵州旅游,一个在深圳游玩,都才刚到两天,按计划还得玩五六天。我打电话把接到助演邀请的事告诉他们,让他们二选其一:是继续在外游玩,还是马上回景德镇跟我去嵊州。他们当即决定立即回景德镇。我便又带着包锦辰和饶嘉恒再赴嵊州。决赛现场,包锦辰唱了段《桑园访妻》,身段有模有样;饶嘉恒演《送花楼会》,唱腔清亮。演出结束,组委会给俩孩子颁了“嵊州村越助演嘉宾证书”,还给我们景德镇站送了块“嵊州村越优秀推广基地”的奖匾,沉甸甸的木牌握在手里,心里暖烘烘的。
演出后第二天,我按捺不住带孩子们去了越剧博物馆。俞伟馆长早安排好了,解说员小杨讲得滔滔不绝,从泛黄的老戏本到斑驳的戏服头面,把越剧的故事慢慢铺展开。包锦辰和饶嘉恒听得眼睛忽闪忽闪,连攥着衣角的手都透着认真——我知道,那是对越剧的喜欢,悄悄在他们心里扎了根。
回家前在酒店整理东西,我把那块奖匾轻轻放在桌上,掌心感受着它沉甸甸的分量,肩上的担子也仿佛更清晰了几分。往后啊,我们景德镇站还得接着使劲,把越剧的声腔,好好传到赣地的烟火里去。
作者:孙啸笙(景德镇爱越小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