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初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觉文字优美得如同天边最绚烂的云霞,描绘的画面宛如仙境。可那时的我,生活简单纯粹,对文字里藏着的细腻情感和深邃意境,并无太多深刻的感触,就如同隔着一层薄纱看风景,虽美却不够真切。
今年7月20日,我独自一人前往了去年与她一同看过的荷塘。再次踏入那片熟悉之地,眼前景象却与去年大不相同。不见那盛开得艳丽多姿的荷花,只有枯枝败叶在风中瑟瑟,一片萧索。我不禁回想起,去年此时,我与她前来赏荷,踏入那片荷塘,满目皆是蓬勃生机。荷叶层层叠叠铺展在水面,好似绿色的绒毯。在微风中轻轻颤动,散发出阵阵若有若无的清香。她被这美景吸引,眼中闪烁着欢喜的光芒,我也沉浸在这与她共赏的美好时光里。
夕阳的余晖碎成橘粉,轻轻洒在荷塘上,给整个世界都笼了层柔纱。那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绿绸伞,挨挨挤挤铺满水面。有的荷叶高高挺立,叶背的脉络被夕阳镀成金线,像在守护着什么;有的微微低垂,边缘沾着半缕晚风,仿佛在诉说未尽的絮语。荷花在叶间亭亭玉立,有的含苞待放,像被晚霞吻过的少女羞红了脸;有的已完全盛开,露出嫩黄花蕊,在风里轻轻摇曳,散出清甜的香,混着夕阳的温度,酿成一首无声的诗。
看着眼前的荷塘,我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朱自清笔下的世界。他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般描绘,在我眼中,那荷塘的曲折仿佛是生活的蜿蜒小径,而田田的叶子则像是生活中不断生长的希望。那高高出水的叶子,恰似舞女在舞台上自信地舒展身姿,展现出生命的蓬勃与不屈。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袅娜”二字,将开放着的荷花那种优雅、灵动的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它们是一群在荷塘中翩翩起舞的仙子,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而“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则像是怀揣着梦想却又有些腼腆的少年,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去绽放自己的光芒。我觉得这何尝不是我们人生中不同阶段的写照呢?有时我们自信舒展,尽情展现自我;有时我们又内敛含蓄,默默积蓄力量。
从更深层次来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在文中隐隐流露;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彻底摆脱现实的束缚,只能在荷塘月色中寻找片刻的安宁。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他这篇文章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那天,我们一同赏完荷后,当晚我便在QQ上写下了一篇随笔,题名为《任由荷香将我包围》。彼时,那些盘踞在心头、如乱麻般的生活烦恼,在那荷香与回忆悄然交织的瞬间,竟似被一层薄纱轻轻拂去,变得不再那么沉重。可那片刻的轻松里,又隐隐透着几分怅惘,就像那荷香,虽淡却萦绕不散。
我想,朱自清先生在写《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或许也是在这片荷塘边,寻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慰藉吧。他或许曾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独自坐在荷塘边,任月光如水般洒在身上,让荷香似有若无地弥漫在周围,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纷扰与无奈。而我,在这与她共赏荷花的美好回忆里,虽也觅得了一丝宁静,可心中那些难以言说的心事,却如这荷塘中偶尔泛起的涟漪,轻轻荡开,又缓缓聚拢,挥之不去。
早上,再次翻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些文字仿佛带着温度,将我带回到那片宁静的荷塘边。儿时初读,只觉文字优美如画,却未能体会其中深意;如今历经生活,才明白那荷塘月色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心灵的寄托。
朱自清先生在迷茫中走进荷塘,寻得了慰藉。于我而言,那片荷塘,是我与她美好回忆的见证,也是我心灵的避风港。它让我懂得,在生活的喧嚣与纷扰中,我们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的“荷塘”。在那里,我们可以放下疲惫,寻得内心的宁静。它让我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那片宁静的荷塘,就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就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