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的夏夜,越剧的悠扬唱腔再次响彻这座千年古城。8月25日晚,第三届嵊州乡村越剧联赛(村越)全国赛青春潮流单元决赛落幕,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选手以创新的姿态,让这门百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这场赛事自启动以来便备受关注。首次设立的全国赛道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青年选手同台竞技,其中既有高校的非专业戏迷,也有来自马来西亚、加大拿、尼泊尔等国的留学生,用青春的热情重新定义了越剧的边界。
越剧之美,在于其声腔的千回百转。从清丽婉转的“四工调”到深沉动人的“弦下调”,越剧唱腔如剡溪流水般自然流淌。当选手们演绎《梁祝》“十八相送”时,那“落字腔”的细腻处理,将祝英台欲说还休的少女心事刻画得入木三分。而《红楼梦》中“葬花”的唱段,则通过徐派王派的声腔交响——宝玉的激愤与黛玉的哀婉在“花落人亡”处交织,恰似戏台上那一低首、一回眸的千年对视。
越剧的魅力,更在于其表演的灵动传神。水袖翻飞间,三收四放的程式动作既有苏绣的精致,又带江南雨雾的朦胧;台步起落时,脚尖轻点的“云步”恰似莲花掠过水面。这种“无动不舞”的表演美学,在村越选手改编的《新贵妃醉酒》中得到了惊艳诠释——当现代编舞遇上传统身段,竟碰撞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视觉诗意。
决赛现场,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选手们大胆创新,将说唱、街舞、快闪、等现代元素融入越剧表演,展现出古老艺术的全新活力,用承古创新的方式诠释了经典唱段的唯美意境。
在创新表演的背后,是选手们对越剧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炽热热爱。据悉,在赛事期间,选手们沿着越剧的发展脉络展开深度研学,从上海、福建、杭州研习现代剧目的创作活力,重温经典作品,最终抵达嵊州越剧的诞生地,通过观摩各派传人剧目,深入了解各流派声腔特色与表演体系的核心要素。
赛事期间,选手们还在嵊州越剧小镇、越剧博物馆等地进行沉浸式体验,亲手制作戏服,感受越剧的魅力。这样的互动方式,让年轻选手更直接地参与到越剧文化的传承中。
这场赛事的影响力已远超舞台本身,相关直播和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现场观众和戏曲界专家评价,选手们将各派经典与现代表演形式巧妙融合,展现了越剧艺术的当代活力,而业余选手对流派艺术的精准把握,也印证了越剧在民间的深厚传承基础。
嵊州作为越剧发源地,近年来通过“越剧大巴”巡演、“文化特派员”指导等项目,让这曲水乡的清音在新时代持续流淌。“嵊州村越”,焕发新生,当青春的面庞拂过百年琴弦,当传统戏台叠映着光影新章,我们看见的不只是艺术的传承,更是无数双手正在织就越锦华年。这温柔的相逢,恰似戏台上那收势的兰花指,余韵里尽是生生不息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