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达(1888年4月8日–1941年11月26日)谱名徐先得,字月亭,号士达(辛亥革命时以其号士达为名),浙江嵊县东乡潇溪(今浙江省嵊州市下王镇小溪村)人,民国官员。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毕业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别科,曾在浙江杭州、临安、义乌、金华、兰溪、绍兴、黄岩、长兴、海宁、新登(今浙江富阳)、孝丰(今浙江安吉)以及重庆等地任职,有政绩,且事迹鲜为人知。

徐士达先生像

  徐士达历任浙江省会警察局科员、临安警察局警长、杭县地检察厅帮办检察官、义务禁烟委员、金华道尹公署科员、兰溪承审员、绍兴承审员、黄岩承审员、长兴承审员、海宁县县长、浙江省民政厅第一科科员、杭县县政府科长兼浙江省财政厅稽察员、浙江省财政厅稽察主任、浙江省第二区营业税征收局局长、浙江省财政厅第三科科长、新登县县长、孝丰县县长,直至后来在浙江省政府铨叙处与重庆国民政府工作。

图片由徐士达之孙徐淇昉提供

  徐士达在外任职期间,始终关心着家乡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状况,以及家族文化的传承。于民国5年(1916年),徐士达倡议重修《剡东徐氏宗谱》,并亲自担任监修之职,撰写《徐氏重修宗谱序》;后又在民国22年(1933年)重修《剡东徐氏宗谱》时,再次撰写《徐氏重修宗谱序》,体现了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为弘扬家族文化,徐士达出资建造小溪村的“徐氏宗祠”,传承了徐氏家族祭祀祖先的传统文化,凝聚了家族血缘和宗族感情。徐士达深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大力创办了“小溪小学”,推动了本地的教育发展。在当时小溪村饥荒期间,徐士达心怀桑梓,捐赠粮食,解决了全村乡亲的饥饿之困。不仅如此,徐士达还购买苗木,倡导小溪村民在“前山”周围植树造林,使得土壤肥沃,美化环境,且对遮风固土、木材取用也起到了较好作用。

  作为一位来自嵊县东乡潇溪的民国官员,他在任职期间,对于当时整个东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为东乡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惠民政策,以促进本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他治理地方的政绩和心系乡梓的情怀,也对嵊县及东乡产生了较大的知名影响力。基于对家乡的宗族观念深切,推行相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嵊县东乡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基础贡献。

图片由徐士达之孙徐淇昉提供

  在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徐士达非常重视东乡的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保护和弘扬东乡的文化遗产。同时,他与当时的乡长及本地绅士深有交集,且对当时的师长前辈、贤人学士均是尊师重道和谦逊礼上。据《剡东童氏宗谱》卷之二第一八六页记载,录有徐士达于民国13年(1924年)曾为他的亲戚长辈童楚香撰写了一篇《童公楚香传》,文中秉笔直书,言辞凿凿,可见徐士达素怀敬老尊贤之心,也足见其文学修养之深,文以载道,德艺双馨。

  徐士达不仅廉洁奉公,也深具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仕途上的成就,还是在宗族中的担当,都展现出他对宗族观念的责任感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以上图片由徐士达之孙徐淇昉提供,档案史料、古籍照片,仅供阅览,禁止拍摄、复制、下载等私自引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