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典若星河璀璨,王实甫之《西厢记》独耀其辉。此篇叙冲破礼教之爱,风华独具,逾千年而动人依旧。其本于唐元稹《莺莺传》,然如蝶蜕般焕然一新,以五本二十折之宏篇,铺陈张生与崔莺莺缠绵悱恻之典故,动人心魄。
唐贞元年间,河中普救寺,实乃天命织情之始也。崔相国积劳薨逝,夫人携女莺莺扶柩归乡,道阻且迍,遂止于寺之西厢。时,洛阳书生张君瑞,方赴长安应举,假宿于寺之前殿。斯地本为清净佛门,因二人之遇,遂生爱之涟漪也。
张生初睹莺莺之容,即为其美貌所倾,斯目一遇,若时序凝滞。其心潮翻涌,以〔元和吟〕曲牌吟曰:“尝览群芳万千,似此佳人容颜,实罕觏也。”自此,其心尽系于莺莺。而莺莺亦为张生之才情所动,二人之心,悄然相依。
然天意弄人,有情者恒多波折。叛将孙飞虎统五千兵马,围普救寺如铁桶,崔氏一门几陷绝境。崔夫人情仓卒之际,当众许诺:“孰能退敌解围者,当以小姐妻之。”此言一出,若灯照张生爱之渴念。张生不假思索,修书于白马将军杜确,凭其智勇,竟解普救寺之围。
然危机既解,崔夫人竟露封建椿萱之伪态。其以“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辞,公然毁约,且迫张生赴京应举高中方可也。此一变,致张生与莺莺俱陷困境矣。张生悲怆,虽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之直述,然自其后行止与情露间,感其斯情之珍视,遇变故之哀恸也。莺莺亦泪眼迷离,不解其母诺言何以易变,不解爱于礼教前,何乃不堪一击也。
斯时艰危,侍婢红娘乃为二人爱之护者。彼深谙封建礼法之酷,然犹勇毅立于张生、莺莺之侧。红娘巧于二人间往来,递诗笺、谋幽会,为其筑一情桥也。赖红娘之助,张生与莺莺得于月下相晤,倾吐衷肠。其“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之景,宛若绝美画卷,镌刻爱之甘与珍也。
张生欲赴长安赴试,“长亭饯别”一事,诚乃全剧情之巅峰也。崔莺莺愁思万千,于长亭别张生之际,睹秋景而感怀,以〔正宫·端正好〕曲牌抒其心中之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劲,北雁南翔。”于斯如画之景,恍疑其后恐离散有变,泪不自禁。张生亦怅,深知一别,不知何日再得相见,心实惘然,前路莫测。
别后之期,二人各承相思之苦。莺莺昼夜冀张生之归,于千百之夜,对月而祷,祈张生康泰,早日登科。张生异乡思之愈甚,益坚娶莺莺为妻之志也。故日夜苦学,唯为“及第方婚”之诺,唯欲与莺莺相守一世。
终则,上苍不负苦心者。张生登第状元,怀悦而踏归途。时,郑恒伪言张生已娶卫尚书之女。崔夫人信之,遽命改嫁。西厢情缘,顷刻倾危。然其后真相终乃大白,郑恒之诡谋终为所揭,张生与莺莺之爱,历此终试而弥坚。
张生状元及第,立身于莺莺前,四目交映,昔日艰危如潮骤至。礼法之困、离索之苦、阴谋之守,皆化柔情万缕。二人相拥,天地俱寂,唯心音相和。斯时也,时若凝滞,爱意长存。此爱越礼教之限,历风雨而弥醇,若佳酿陈年,愈久愈香。此非独二人深情之证,亦为世间真爱之绝唱,览者咸感此情撼人,动容沉醉……
徐淇昉書
时為乙巳年七月初七日
附录:
一、译文
《长亭情誓越千年》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佳作中,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这部文学瑰宝里,一段冲破礼教藩篱的爱情传奇,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它脱胎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却如破茧成蝶,以五本二十折的宏大篇幅,将张生与崔莺莺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动人心魄。
唐贞元年间,河中府的普救寺,实是一段天定姻缘的起始之地。崔相国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夫人郑氏带着女儿崔莺莺护送灵柩返回博陵老家,途中因道路受阻,只得暂住在普救寺的西厢房。此时,洛阳书生张君瑞正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借宿在寺院的前殿。这座原本清净的佛门之地,因二人的相遇,便泛起了爱情的涟漪。
张生第一次看到崔莺莺,就被她的美貌才情所倾,一眼之间,时光为之凝滞。他心潮涌动,就以【端正好】曲牌吟出:“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从此之后,他的心紧系着莺莺。而莺莺也被张生那儒雅之风和才情所心动,二颗年轻的心,就这样悄悄的相连在一起。
但命运总是捉弄人,叛将孙飞虎率五千兵马围困普救寺,崔家众人陷入绝境。崔夫人情急之下,当众许诺说:“谁有计策能够退兵解围,就把莺莺嫁给谁。”这句话如一道光,照亮张生心中爱情的渴望。他毫不犹豫修书白马将军杜确,凭借着智慧与勇气,解救了普救寺之围。
直到危机解除,崔夫人却露出封建家长的那副虚伪狡诈的脸。她以“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公然悔婚,并迫使张生赴京应举成功才可娶莺莺为妻。这样一个变故,令张生与莺莺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张生满心悲戚,虽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的那种直白表述,但从他后来在行动上情感流露中,可以深切感他对爱情的珍视、及面对变故的哀伤。莺莺也泪眼婆娑,她不解母亲承诺为什么又轻易改变,不明白爱情在礼教前,为什么就如此的脆弱。
在这艰难之时候,丫鬟红娘成了他们爱情的守护者。她深知封建礼教的残酷,但仍然勇敢的站在张生与莺莺旁边。她巧妙的穿梭于二人之间,递送诗笺、安排幽会,为他们的爱情搭建秘密之情桥。在红娘帮助下,张生与莺莺得以月下相会,倾诉衷肠。那“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景色,犹如绝美的一幅画卷,定格在这爱情的甜蜜和珍贵之间。
张生进京应举前的“长亭送别”一个情节,实是全剧情感的高潮片段。崔莺莺心中满是不舍与担忧,在长亭送别张生时,触景生情,以【正宫·端正好】曲牌抒内心哀愁:“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她好像看到今后会有分离变故,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张生也是非常惆怅,知此次一别,不知什么时候再能与莺莺相见,内心很迷茫,对未来更不能确定。
分别的那些日子,二人各自承受着相思之苦。莺莺日夜盼望张生归来,无数个夜晚,对月默默祈祷,愿张生一路平安,早日高中。张生在异乡更是深深的思念,下定决心要娶莺莺为妻。所以他日夜苦读,只为了“及第方婚”的那个承诺,只为了能与莺莺相守一生。
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张生高中状元,满心欢喜踏上归乡之路。这时候,郑恒谎称张生已娶卫尚书的女儿,崔夫人信以为真,就立即逼迫莺莺改嫁他人。西厢的这段姻缘,瞬间陷入危机。但后来终于真相大白,郑恒的阴谋最终被揭穿,张生与莺莺爱情也经受了最后的考验。
当张生以状元的身份立于莺莺面前时,二人四目相对,过往的艰辛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被礼教阻挠的痛苦、分别时的相思煎熬、面对阴谋时的坚定守护,此刻都化为无尽的温柔眷恋。双方紧紧相拥,好似世界仅存彼此的心跳。这一刻,时光凝滞,爱意永恒。这场跨越重重礼教阻碍、历经无数风雨的爱情,如同陈酿美酒,愈发醇厚香浓。这不仅仅是张生与莺莺二人的深情见证,也是对世间真爱的永恒礼赞,读者无不为这份真挚感情所震撼,感动得心驰神醉……
徐淇昉
写于2025年8月29日
二、作者简介
徐淇昉
徐淇昉,男,汉族,1976年6月出生,籍贯为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民国官员徐士达之孙。他的祖父徐士达,不仅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是文采斐然,博通经籍。徐淇昉继承了他祖父的优良基因和天赋,且自幼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其祖母丁梅兰的启蒙与教诲,更得其父亲徐荣生的悉心传授。在其深厚的家族历史背景与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所熏陶之下,徐淇昉继承了家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寄文学之志,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