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25嵊州发展大会上,我市集中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291亿元。其中,新能源发电、全球储能研发中心两个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这是继今年3月我市首批6个总投资52亿元的新能源项目签约落户后,再次交出的一份强链补链、蓄势赋能靓丽答卷。

  大企业引领大集群,大项目推动大发展。4年前,从比亚迪总投资130亿元的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开始,便埋下了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从“头部引领”迈向“链式生长”直至“集群生态”的种子。

  抢抓新能源产业的风口,我市开始系统布局发展创新侧、制造侧和应用侧“三侧”,重点打造新能源电池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氢能装备、数字能源装备、其他清洁能源装备五大产业,形成“三侧五业”的新能源装备产业体系。同时,我市聚焦整车、特色关键零部件、电池等重点方向开展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已聚集规上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企业275家,标志性项目33个,形成超175亿元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

  新能源装备赛道上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我市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早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并积累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成为高端装备产业的重要支柱。

  宁波海威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便是我市新能源产业链式生长的生动体现。2018年,宁波海威在我市投资建设浙江海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投产后实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浙江浩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在我市布局的第二家公司。

  从浙江海威到浙江浩威,一字之差,产品截然不同。“两家公司生产的都是一体化底盘件,但前者生产的是高压铸件,后者生产的是低压铸件。”宁波海威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章汉明表示,得益于嵊州新能源装备新产业平台的建立,公司发展一体化压铸等新兴技术有了更多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目前,仅海威汽车一家企业,在绍兴供应商便覆盖模具开发、物流包装等关键工序配套率达30%。

  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的链式效应被激发:汉嵙新材料复合铜(铝)制造项目、羽能新材料锂离子储能电池用补锂剂项目、新起点年产2200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鸿星创新材料年产1000吨锂电池纳米陶瓷浆料及水基粘结剂、化学助剂项目等新能源装备上下游配套项目相继落户。

  “企业的发展信心离不开嵊州对新能源装备产业的系统布局和有力支持。”新起点焊接科技有限公司营业部副总石赛军表示,依托新能源汽车市场热度,新起点焊接科技订单量逐年攀升,公司也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与汽车减震系统,部分产品已批量生产,智能减震器产品正加紧开发。与此同时,公司于去年3月布局的新厂区目前已进入搬迁阶段,预计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0亿元。

  为支撑企业和平台后续更好发展,今年,我市还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嵊州创新研究院的合作,链接外部创新源,大力吸引创新项目、企业落地。同时,高层次打造艇湖实验室,高效运行同济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西安交大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矩阵。

  在艇湖科技城颢元(绍兴)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国内首条非铂催化剂和膜电极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入场。这家由嵊州市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孵化的企业,突破了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卡脖子”难题。“嵊州有很好的储能项目,与我们公司研发的产品是匹配的,在研究院的牵线下,我们和当地政府达成合作,更有利于自身和本地产业的良性发展。”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品经过测试,耐久性在2000个测试循环后性能衰减率小于0.4%,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投产后将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填补国内该类产品空白。

  与此同时,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壮大注入了强劲动能。

  西格玛科技有限公司苦于碳纤维分散技术瓶颈多年,同济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在得知情况后,立即组建教授特派团攻关,最终在今年9月初步解决了技术难题。“教授带着专利上门,通过实地试验,将技术匹配到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中,高效、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中心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张涛介绍,该中心采用的“人才特派员”机制,已组建11人教授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点单式”技术服务。

  金秋时节的这份靓丽答卷,标志着我市在新能源装备产业的赛道上已从“播种育苗”进入“拔节生长”的关键阶段。从“头部引领”的强势开局,到“链式生长”的集聚效应,再到“集群生态”的加速形成,我市正以其清晰的产业规划、坚实的制造根基和优越的营商创新环境,书写着从传统制造强市向新能源装备新高地跃迁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