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生活圆桌之“最初的带路人”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包辛耕  2016年04月06日10:32:31 

  我家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压着许多亲戚朋友的相片。正中的一张是一位眉清目秀、面容慈祥的老太太,穿着宽大的旧式衣服、戴一顶早先老太太们常戴的八字式包头,在许多美俊、靓丽、天真活泼的年轻人簇拥中,非常注目。那就是我的祖母。我是祖母养大的。祖母也是我人生最初的带路人。

  听我母亲讲,我从断奶起就由祖母抚养,一直到高小毕业。我是祖母的心头肉。一有头疼脑热,祖母就抱我到五里路外的小镇上看医生。还在灶司菩萨面前为我插上三支清香,祈求他老人家保佑我早点康复。稍长,我如影随形地跟在祖母身边。农闲时,祖母常和老太太们结伴念佛。祖母不识字,但心灵手巧,剪得一手好纸花,我最先认得的字是祖母用红纸剪成的“囍”和“佛”。夏天的晚上,祖孙俩并排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祖母一面替我打着扇子,一面给我讲狼外婆、牛郎织女之类的故事。流萤在夜色中跳舞,此起彼伏的纺织娘叫声像是在伴奏,不知不觉我就睡着了。狼外婆的凶残愚蠢、牛郎的善良勇敢、织女的美丽勤劳却深深地留在我人生最初的记忆中。

  一次我和邻居小胖玩,看到小胖有个玩具木头手枪,还系着红绸子。我把它拿来了。我从来没看见祖母这么严厉过,立刻领着我去还给人家。事后,祖母给我买了把小手枪。一再说,人家的东西决不能要。就这样,在祖母的带领下开始了我的人生。

  打我记事起,祖母已是六十几岁的人了,身体却很健朗。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担水、做饭、喂猪、扫院子。早饭后,就到地里去干活。冬天里则纺纱织布。一天忙到黑,难得有片刻的空闲。听妈妈说,祖母年纪很轻时,祖父就去世了。留下爸爸和小姑,几亩薄田山地,全靠祖母里外一手操持,使得一家三口免受冻饿,还让爸爸和小姑都上学念书。说到这事,妈妈总是说“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语气里充满了对祖母的敬意。

  祖母做事干练利索,有条有理。我家厨房间的菜瓶瓦罐一层层整齐地排列着,就像中药铺里放药的抽屉,每件东西都有一定的位子,就是在晚上,祖母也能摸黑找到所需要的东西。祖母做事十分稳重,一旦决定的事,困难再大,也要千方百计去做好。这些都对我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祖母的生活非常简朴。尽管我懂事时,爸爸和小姑都在外面工作,每月都给祖母寄钱。但祖母仍是粗茶淡饭,长年累月穿一套浆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每次吃饭总要我碗里不剩一颗饭粒,说剩饭粒的小孩将来要娶“麻子”老婆的。平日一分钱看得如磨盘大,几乎有点吝啬。但祖母认为该用的钱却又是十分慷慨大方的。我的学费,祖母总是让我早早地交了。我要买书籍文具,总是有求必应。记得家乡村子前面有条小河,只有一座二尺来宽的小石桥,常发生人畜落水的事故,村里发起募款加宽桥面,祖母一人出钱买了一块桥石板。这事至今还不时被村民提起。

  祖母相信雷公菩萨、打闪娘娘,另一方面,却又很开通进步。她把家里的铜汤锅、橱柜上的铜拉手都拆下上交,说是支援国家建设。食堂化时,她把家里的粮食一粒不剩地交了出去,尽管后来为此吃了好几个月的野菜也不后悔。她热爱共产党,敬爱毛主席。就这样,两种信念在祖母的思想中奇异地揉合在一起。现在想起来,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这正说明祖母心地的磊落与赤诚。

  祖母的正直善良更是人所共知的。“史无前例”的大运动时,爸爸被作为走资派批判,村里的造反派头头跷脚阿三在我家门上挂黑牌子,祖母一把扯下摔在地上。听妈妈说,祖母有个亲妹妹是个财主,祖母从不要妹妹的帮助。虽然家里人少口粮紧,祖母总是养着猫、喂着狗,而且总是让猫狗吃得饱饱的。一年邻村失火,她送去了仅有的棉袄,自己穿着夹衣、棉背心过了冬。左邻右舍,谁家结婚、生孩子,都请她帮忙。平时,替这个裁衣服,给那个打鞋样。端午节替邻居家女孩做各式各样的香囊,重阳时帮别人家做糕点。祖母和村里人相处得很好,从没和他们红过脸,村子里的人们也都敬重她。

  祖母去世已经许多年了,然而祖母仿佛仍在我的身边。有时我在工作中想偷点懒,想马虎一点,但一想起祖母,我会赶紧打起精神做好。我的生活习惯、语言、爱好,无一不受祖母的影响。祖母临终时还记着我,说小龙(我的小名)做事毛里毛糙的毛病不知改了没有,还一再坚持不把她病重的事告诉我,说怕影响我的工作。祖母出殡时,村子里许多人都去送行。这一方面,因为她老人家高寿,更主要的是因为她老人家的人格魅力。可见祖母的为人,不但影响着我,还深刻地影响着许多人。

  祖母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相关文章
生活圆桌之“特殊的孝顺”
生活圆桌之“西厢里,儿女低语小窗中”
生活圆桌之“草根⑤钟点工”
生活圆桌之“赚话”
生活圆桌之“晨练也是一种旅游”
生活圆桌之“故乡恋”
生活圆桌之“母亲,我会写您一辈子”
生活圆桌之“用爱雕刻时光的祖母”
生活圆桌之“我的野蛮老婆”
生活圆桌之“越人调·女也”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