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嵊州论坛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健康在线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论坛注册]  [登录]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社会文化
记黄泽镇中学“非遗”传习社团活动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通讯员 虞广 2019年01月22日15:15:54 

非遗扎根校园 绽放特色花朵

  “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乡土文化”,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一抔沃土,哺育世世代代的本土居民;让年轻一代“知乡史、懂乡情、记乡愁”,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2017年8月,市教体局向全市中小学发出了“乡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黄泽镇中学的“越剧盔头”制作社团与“目连戏哑背疯”传习社团成为其中的一个榜样,黄泽镇中学作为“非遗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向全市推开,为大力弘扬嵊州特有的“乡土文化”助力添彩。

  早在2011年,黄泽镇中学就开始将黄泽本土的“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通过开展拓展课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非遗”传习的环境,至今已开设有“目连戏哑背疯”“越剧盔艺”“竹编工艺”“我爱唱越剧”等多种“非遗”拓展课程,“非遗”传习特色课程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目连戏曲,薪火传承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最古老剧种之一,起源于宗教故事“目连救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泽镇前良村的“哑背疯”是目连戏中的一个片段,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能够表演这出“哑背疯”的艺人基本上是老人,也没有新一代来传承,文化传承面临断代,极具乡土特色的表演形式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传习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黄泽镇中学从2011年起将这项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非遗项目带进了校园,开始探索“非遗”传习文化之路。学校聘请黄泽目连戏传承人王林铨老先生担任非遗传习活动顾问,开设了“目连戏哑背疯”传习社团,组建了学生传习表演团,成功传习了这项“非遗”文化表演艺术。

  “哑背疯”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哑巴”背着一个“风瘫”,看似两人,实为一人。表演者穿戴定制的服饰,上半身表演一个“风瘫”的女子,下半身表演一个“哑巴”老人的腿脚。一人分饰两角,从服装穿戴到表演过程,难度很高。社团指导老师竺海莲刚接手时,这些“非遗”文化已只存留了几个能表演的老人而已,乐谱、歌词都失传了。竺老师带着传习社团的孩子们多次走访老艺人,了解这项表演的历史;听着老艺人们演唱的录音,重新谱曲、写词;跟着老艺人们手把手学穿戴、学化妆、学动作。从无到有,这项几经失传的“非遗”表演艺术终于重生。

  如今,“目连戏哑背疯”传习社团已经多次受邀参加展演,为人们重新展现这出别具乡土特色的艺术表演:2013年参加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电视台主办的“美丽非遗”晚会录制;后多次参加绍兴市“非遗”文化相关演出;2017年参加绍兴市文广局、嵊州市文广局和黄泽镇政府、黄泽前良村联合主办的国家级“非遗”目连戏专场汇报演出;2018年参加嵊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嵊州市文广局主办的“非遗薪传”表演。社团指导教师竺海莲还在2018年被评为“感动嵊州教育体育人物”。

  哑背疯表演生动而活泼、细致而精彩,这项“非遗”文化艺术就如同一粒种子,播种在校园的文化厚土中,在师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越剧盔头,文化魅力

  嵊州黄泽的戏剧服装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盔头制作的技艺要求和工艺价值都很高,因为盔头制作技艺自产生至今,一直沿用手工制作,其制作过程最为复杂也颇有特色。

  目前,本地尚有一些艺人在从事这项技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作为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地方特色手工艺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挽救这项“非遗”,黄泽镇中学以黄泽的越剧盔头制作技艺为依托,在2016年9月创建了越剧盔头制作特色室,组建越剧盔头制作特色社团,在社团老师的带领下,让社团学生逐渐认识越剧盔头,了解越剧盔头制作的传统工艺,体验手工匠人制作的乐趣,感受黄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盔艺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更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除了在校内传习外,社团指导老师还带领学生去寻访民间艺人、采访传承人、参观戏具加工厂、动手体验制作,进一步了解越剧盔头文化的历史及制作技能。学校定期邀请传承人李伯汀或手工艺人来校指导,以增强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关注家乡的发展,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指导老师梁晓斌已经成功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越剧盔艺》,相关课题获得嵊州市一等奖,社团学生制作技艺面向全体师生进行现场展示,社团作品在嵊州市“乡土文化进校园”成果展中展出。同时,学校开展越剧盔艺特色教育的情况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并引起了当地众多媒体的关注。

  竹编工艺,巧手匠心

  嵊州竹编,美名远扬。它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嵊州地方传统手工艺之一。2006年5月20日,嵊州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竹编工艺分布在全市的产竹区,黄泽是其中一个上规模的产区。黄泽的竹编工艺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以前竹编制作作坊很多,虽规模不大,但有些作坊历史悠久,又各具特色和风格。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好多竹编作坊停产倒闭,年轻一代也不愿意再学这门手艺,竹编业步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亟待抢救、扶持。

  2017年初,黄泽镇中学在市文化馆的牵线搭桥下,将这门“非遗”手艺引入校园,开始开设“竹编工艺”社团,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向本土“非遗”传承人取经求艺,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竹编厂,听传承人讲竹编的历史与工艺技法,并从最简单的技法开始学习编织技艺。学校还邀请到嵊州竹编工艺大师徐华铛为学生上拓展课,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竹编工艺、了解竹编文化,感受乡土工艺魅力。从一根根细小的竹丝,到一个个小筐子、小篮子,学生在编织中亲近乡土文化,感知乡史,感悟乡情。

  展旷世绝活,哺传世能人,兴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丰富了学校的文化资源。同时,学校的沃土也让“非遗”文化获得新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土历史、传承“非遗”文化,这是黄泽镇中学的目标与使命。我们相信,黄泽镇中学将在“非遗”传承的沃土上开出更为绚丽的花朵!

编辑:何东铭
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文化生活
魏金枝:“中国最成功的一位农民作家”
流感袭 儿科忙 如何才让孩子少受罪
Angelababy复古优雅挑战梦幻滤镜
时(显)髦(瘦)小心机 在寒冷时节美出花
迈腾夺得两连冠 德日胶着一线阵营
里皮再现神奇换人 中国队4分钟逆转泰国
春节电影扎堆 各大片“放大招”应对
让综艺从“明星制造机”还原本来面目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图片中心
专题推荐
· 【专题】剡溪潮涌四十载
· 聚焦2019绍兴市“两会”
· 【专题】改革开放40年
· 2018“最美浙江人”微纪录片
· 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
· [专题]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
· 【专题】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专题】全力打好“八大战役”
· [专题]第九届网络文化活动季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政府要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预算
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丁荣祥接受审查
个税APP更新,不再强制填写房东信息
2018国家科技奖励启示
2018年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平稳
国际要闻
美政府停摆仍无解 特朗普推行移民禁令
联合国维和部队驻马里营地遇袭
俄民众走上街反对“向日本移交领土”
全球最高龄男性去世享年113岁
乍得与以色列恢复外交关系
津总统提前结束出访以应对国内局势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