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杏花出生于1916年,是早年“三五支队”的地下联络员,村乡妇女主任、县妇联常委,多次当选为县党代会代表,省六届党代会代表;1950年9月,代表嵊县革命老根据地人民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从北京回来的吴杏花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家住市心街附近的丁金娟家中,与她一起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前,她母亲吴杏花与当年新四军“三五支队”之间的故事。
嵊东抗日自卫队(又称“三五支队”)是一支能打日寇、除汉奸、替老百姓说话的部队,这些在我市80岁以上的老人心中记忆犹新。“三五支队”活动过的村落,老百姓主动为部队打草鞋、做军鞋、送军粮,掩护“三五支队”战士躲避日伪军追击、为受伤战士疗伤,而吴杏花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86岁的丁金娟,是吴杏花唯一的女儿。据她回忆,当年,吴杏花和父母、女儿住在四明山脚的麻湾底。麻湾底是个自然村,整个自然村就只有他们一家,房子就在两山之间,十分隐蔽。“三五支队”负责人丁友灿家中的长工和吴杏花早年相熟,十分了解吴杏花一家的为人。当时,长工便向吴杏花提议,希望她能帮助“三五支队”开展地下联络工作,掩护嵊新县委领导从事革命活动。
“我母亲当时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丁金娟告诉记者,在她母亲吴杏花心里,“三五支队”的人都是帮穷人谋利益的好同志,为他们送几封信,这是一个老百姓应该做的事情。
吴杏花旧居
吴杏花虽然不识字,但每次组织上交给她“鸡毛信”,她都能准时无误送达,这几年,她不时奔走在宁波、上虞、余姚等地,是一位出色的联络员。
丁金娟回忆,母亲为“三五支队”送信,总是要伪装一番。有时挑着一担柴草,装作卖柴的,信件就藏匿在柴草中间;有时拎一篮鸡蛋,打扮成去集市里换油盐酱醋的农妇。“那时,我们家后半夜老是有人过来,有时是3人,有时是5人,就着煤油灯,小声地商谈什么。”她说,每当这些人过来了,母亲就让她去路口望风把哨,或者在房间,不能随意走动。凌晨这些人匆匆离去的时候,母亲又为他们弄一点好吃的,把家里积攒下来的鸡蛋、腌肉给他们捎上。
平时“三五支队”一些伤员,也会安排到吴杏花家中疗伤。“有些伤员少则住几天,长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母亲便让我称呼他们为伯伯、舅舅等,对外称是家里的亲戚。”丁金娟说,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70多年,但这些老革命的后辈到现在还一直在联系、走动,就如真正的亲戚一样。
在丁金娟的记忆中,影响最深一次就是家里突然来了10多个人,说是来搜共产党的,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她的外公外婆和母亲一边讲好话,一边装作害怕的样子,自己则吓得瑟瑟发抖。
当时,那些人见搜查无果,就威胁着要把吴杏花家的房子统统烧掉。在他们苦苦哀求下,所幸,只烧掉三间堆放木柴的用房。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当时屠家埠村的村民都以为吴杏花一家惨遭不幸了。后来,在村民的帮助下,又重新盖了三间茅房。
解放后,吴杏花一家就离开麻湾底,住到了屠家埠村。
吴杏花从来不向他人提起,她这个“联络员”为革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搬到屠家埠后,村民选她当妇女干部,她就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吴杏花住到屠家埠村后,村里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称她为“杏花同志”。1950年9月,吴杏花接到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通知,去见伟大领袖毛泽东,这是她做梦都没想过的事情,而这也是对她多年默默支持革命事业的最好的肯定。杏花同志要去北京见毛主席的消息,让屠家埠人也激动得难以入眠,仿佛吴杏花就是代表他们去见毛主席,去参加国庆观礼的。
这个通知,也让吴杏花非常激动。为此,她特意跟丁金娟学了“毛主席”“共产党”“北京天安门”和“吴杏花”这些词。“当时母亲跟我学了好几个晚上,学得特别认真。”丁金娟说。
吴杏花出发的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戴着大红花,身着蓝布棉衣的吴杏花在锣鼓喧天的送别声中,登上去县城的汽车。参加国庆观礼回来后的吴杏花身着列宁装,胸前还佩戴了三枚纪念章,说不出的英姿飒爽,特别像一位国家女干部。
此后,村民仍然叫她“杏花同志”。吴杏花也仍然一如既往地做着她的妇女工作,直到她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