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 认认真真演戏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陈链芳 整理 2019年07月23日10:33:00 

 

资料图

  袁雪芬1922年生于嵊州市甘霖镇,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2011年2月19日,袁雪芬辞世,享年89岁。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是袁雪芬一生的座右铭,她以自己的精湛技艺和高洁操守,构成百年越剧的动人华彩。在袁雪芬的一生中,她始终高擎改革大旗,含辛茹苦,坚忍不拔,从而赋予了当代越剧强大的生命力。

 

资料图

  洁身自好 一生致力越剧改革

  袁雪芬虽没读过太多书,但身为乡村私塾教书先生的父亲从小就教导她:“女孩与男子一样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自食其力,你将来一不靠爹,二不靠娘,三不靠丈夫,要做到人穷志不穷……”父亲的此番教导,让她打小便产生了朦胧的自立意识。

  袁雪芬11岁那年,村里来了个叫四季春科班的戏班子。听说主角一个月可以挣30块钱,袁雪芬为了不再让家人吃苦,不顾父亲反对,自作主张进了这个长年在绍兴、诸暨、杭州、宁波和上海等地流动演出的戏班。自此开始了为期8年的科班学徒和演出生活。

  袁雪芬一生谨记父亲的教诲,始终洁身自好,即便当年生逢“浊世”,依然不忘保持“自清”的警醒。她聪明秀丽,天赋非凡,在她14岁的时候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在演出之余,她拒绝一切堂会及应酬。

资料图

  1942年,袁雪芬在进步话剧影响下,开始践行她改革越剧的大胆想法。她联合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等10位越剧名伶,在大来剧场,集资发起越剧改革。这就是在后来名动一时的“越剧十姐妹”的由来。

  当时,袁雪芬身价4万元,但她每月只拿1000元工资,其他的钱都用来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等,这是她改革越剧的方式。她主导成立剧务部主持演出活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逐步形成综合的艺术机制。在表演上,则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并加以融化、创新。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争相仿效,并为后学者所师承。

  1943年11月,由南薇编导的《香妃》一剧上演。在演到一场哭戏时,袁雪芬没有根据原来的唱腔和戏词演,而是从胸中发出一声高叫,哭出了一个长腔,在琴师周宝财的配合下,台下观众被感染得泣不成声。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这个唱腔,后来被定为“尺调腔”,经逐步完善后,成为了越剧的主调之一,也由此形成了“袁派”艺术的鲜明特色。

  袁雪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戏剧活动家。她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剧协主席等职。退休后,她仍然一直关心着越剧事业以及整个戏剧事业的发展。

  “我是嵊州的女儿,我回来了”

  2006年3月26日,越剧迎来百年寿诞,84岁的袁雪芬回到了家乡嵊州。当百年越剧嵊州“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开行仪式在越剧诞生地甘霖镇东王村举行时,袁雪芬亲自为“越剧大巴”授旗。在越剧的诞生地东王村的香火堂前,袁雪芬激动而深情地说:“我是嵊州的女儿,我回来了。”

  2010年,市越剧艺校开设传承人班,聘请“越剧十姐妹”和越剧各流派创始人为顾问。得知这一消息后,卧于病榻上的袁雪芬欣然提笔,寄语越剧传承人班在故乡开设,并和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王文娟、金采风、吕瑞英、毕春芳等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受聘为艺校艺术顾问。

袁雪芬指导青年

  “对袁雪芬来说,关心家乡就是关心越剧。她的一生是越剧的一生。”市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告诉记者,在筹建越剧之家时,袁雪芬发动上海及全国各地的越剧团义演捐款,得到全国各地200多个越剧团的响应,义演集资8万余元。“从选址到筹款,都倾注了袁老师大量的心血。”

  袁雪芬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后,经常把珍贵的越剧资料寄给我市越剧艺术学校,并勉励艺校学生为越剧故乡争光。艺校学生去上海演出时,无论多忙,袁雪芬都会赶到现场指导和观看。

  作为嵊州越剧博物馆的名誉馆长,袁雪芬始终关注着博物馆的建设。建馆之初,她发动上海越剧界的越剧演员义演,她自己则率先把早期的戏服、饰物、唱本及很多贵重的东西捐赠出来,还积极发动其他越剧界前辈捐赠。2010年越博建馆20周年,出版一本馆藏文物的画册,她又欣然为画册作序。

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袁雪芬像

  2011年4月,袁雪芬的三位儿子将袁雪芬生前留下的“白玉兰”纪念奖杯、手稿等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了越剧博物馆。袁雪芬的大儿子郑海芽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母亲生前一直很关注家乡的建设,特别是越剧的发展,越剧博物馆是她的心血之一,他们是根据母亲生前的遗愿,整理了她的一些遗物,希望在博物馆里陈列,以教育后人。

  为越剧奉献一生的袁雪芬,亦如她演绎的《梁祝》那样化蝶而去——她的心,只为越剧;她的人,傲雪芬芳…… 

  相关文章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董大妈:6次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刘文西:剡溪孕育的一代宗师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吴杏花:代表革命老根据地人民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蝶变小城镇,破茧展芳华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从“茶叶”到“茶业”,嵊州茶香飘万里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