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台风“烟花”影响时间长、带来雨水多,开发区(高新园区)的全体干部也是一刻没闲着。一旦接到求助,就第一时间到现场,帮助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属地进行沟通,积极帮助企业落实人员安置、户外设施维护管理等。近年来,开发区(高新园区)始终把服务企业项目作为第一要事,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为服务准则,努力做到细心、贴心、放心、舒心、暖心。
在开发区(高新园区)管委会主任沈文武看来,做强对企服务,是吸引客商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最坚强保证。对企服务主要是做好两方面文章,一是在企业审批等环节要做好“减法”,通过推进三服务“2.0版”“放管服”等改革要求,实现大繁至简;二是在“软服务”上要做足“加法”,通过领导干部主动下沉,用心用情服务,加速项目推进建设。
“减法”从去年7月份由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提升嵊州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的实施方案》开始。《方案》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则放”“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闭环运行”的原则,依法将涉及市发改局、经信局、自然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水投集团、税务局、供电局等11个部门35项,放权给开发区,并派出专职干部进驻开发区,开展相关审批等业务。通过权限下放的方式,给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和各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事情不用跑市区的各部门,大部分事项在开发区投资审批服务中心里就能得到解决。”
试行“预许可”承诺制,开展“容缺受理”,简化事前审批,也为项目加快推进扫除了不少障碍。开发区对基本条件具备、部分条件或申请材料欠缺的审批事项,经过申请人做出相应承诺后,对应窗口先予受理,并当场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时限和超期补正处理办法,在申请人补正全部材料后,在承诺办结时限内及时出具办理结果意见,颁发相关批文等,强化事中事后监督。
在软服务上做足“加法”更体现了开发区“店小二”式的优质高效服务。开发区在领导班子实行“一对一”的联系服务机制,每位领导班子成员均对口联系一个或者多个项目,同时配备一名服务专干,通过提前介入、服务前移、全程代办,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服务保障。
自长鸿项目落地以来,开发区(高新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骆红良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次现场,接到过多少个来自企业的求助电话或微信。“长鸿、贝达项目都是我市重要的招商项目,一旦项目落地,将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十分重大的意义。做好项目的服务,我们开发区义不容辞。”骆红良说。
对于企业来说,有事找开发区也成了习惯。长鸿项目生产区和住宅区被罗小线隔开,企业每天都有700多名员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过马路。于是,项目负责人就找到了开发区,询问能否在罗小线增设人行信号灯,以保证员工安全通行。骆红良接到这一诉求后,立即与交警、交通等部门进行协调,并前往实地踏勘,他们发现此路口安装人行信号灯不是很合理,于是通过各方沟通和商量,最后决定在此处设置“Z型”斑马线交通标识,让员工走“Z型”斑马线通过隔离设施则更科学,更安全。目前,“Z型”斑马线交通标识已经设置完成。长鸿全生物降解热塑性塑料产业园项目负责人王哲锋表示:“项目之所以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建设投产,得益于包括开发区(高新园区)等嵊州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和优质服务,这也为我们在嵊州发展有了坚定信心。”
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资源就会流向哪个地方。开发区(高新园区)正以最佳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吸引企业投资、人才落户、资本汇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创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