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三界镇西杜村剡岭自然村看到,道路两旁的金丝草郁郁葱葱,远眺四方,村庄被一片竹林环绕,绿意盎然,只见民房错落有致,屋前庭院晒满了金丝草,颜色已然变得金黄。
“今年的金丝草收割比往年要提早半个月,经过日晒和整理,将制作成一把把金丝扫帚。”正在屋前翻晒金丝草的沈国利告诉记者。
今年65岁的沈国利是原剡岭村的老村干部。据他介绍,该村地处山区,与绍兴柯桥隔岗为邻,全村共200户,约600余人,现有山林土地近千亩。近年来,勤劳朴实的山区村民不再固守在家乡有限的土地上,或外出包田种粮,或外出经商打工,留守在村里的村民也不闲着,他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毛竹资源丰富的优势,用勤劳的双手制作扫帚、畚箕、竹筷等精美竹制品,销往外地,创业增收。
机会总是青睐勤劳善良的村民,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了金丝草的落户。“30多年前,不知哪个村民在上海打工回家时,顺便带来了一小包名为金丝麻的草籽,原先以为是花草之类,后来发现这种草极具韧性,很适合作为扫帚材料。“用金丝草做的扫帚不仅经久耐用,而且轻便灵活。”村民沈桂兴告诉记者,从此以后,金丝麻草便在该村安家落户并繁衍至今。
据了解,金丝麻也叫金丝草,该植物适应性较强,不仅种植管理较为方便,而且与其他农忙错时,一般在5月下旬油菜收割后播种,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收割,待日晒成金黄色时,就可以加工成扫帚了。沈桂兴夫妇可算得上全村制作扫帚数量最多的一户,他们原来只用单一的竹筲丝做扫帚,数量不多。自从有了金丝草,他们每年生产制作扫帚达3500余把,按每把15元计算,年收入达5万多元。近几年来,老两口还陆续承包了该村十多户外出村民的土地,或种粮种茶,或种植金丝草,让有限的土地不抛荒。
“我家今年才开始种植金丝草,长势良好,由于我们不会制作扫帚,打算将2亩土地的金丝草收割晒干后卖给有能力制作扫帚的农户,按每斤3元计算,估计可获得6000多元。”一位村民和记者盘算着金丝草收成。据了解,全村有50多户种植了金丝草。
有了金丝草扫帚产业,村民希望卖个好价钱。“一般批发价为每把13元到15元,零售价为每把16元到20元。”沈茂富是该村竹制品返销大户,20年前,他看到家乡的竹制品深受市场青睐,于是举家到绍兴越城区沥海镇开设了一家百货商店,把家乡的竹制品摆上货架销售。据了解,每年单是扫帚销量就有3000余把,销售额达5万多元。
“9月1日我回家又进了一车扫帚,一共780把,都是从当地村民家里采购来的,今年这是第三次了。”今年75岁的沈茂富对金丝草扫帚的市场前景充满希望。据了解,像沈茂富一样在外设点销售竹制品的该村农户有30多家,他们分别在绍兴、余姚、上虞等地开设了销售点。
一把扫帚成了这个小山村的致富产业,有了在外众多返销户作后盾,在家生产扫帚的村民就放心了,他们只愁产量少,不愁销不掉。据统计,该村每年生产销售的扫帚数量在4万把左右,年产值达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