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浙江卫视播出《(“八八战略”20年主题展·亲历者说)莫国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民情日记”从记本子到数字化》。
在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上,源自绍兴嵊州的“民情日记”记录了满满的民生故事。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嵊州调研考察时,肯定当地创新开展的“民情日记”,是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的一种可信可学可行的好形式。莫国桥就是当时第一批《民情日记》的推动者,《亲历者说》专栏来听听他的讲述。
在展览现场,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讲述了绍兴“民情日记本”的故事,满满的民生需求映入眼帘。当年的“民情日记”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来到了绍兴嵊州,找到了当年的亲历者。
当时32岁的莫国桥是雅璜乡的党委副书记。那时候,乡里的干部很少进村,三天两头,就有群众到乡政府上门反映问题。记“民情日记”也是被“逼”出来的。时任嵊州市雅璜乡党委副书记莫国桥说:“一下子也没有取‘民情日记’,我们考虑的,是为老百姓办一点事情。”
带上本子,是为了记下老乡们的问题,但怎么让大伙掏心窝子说真话,把干部当自己人?面对新问题,莫国桥和同事们摸索出一套“土方法”。莫国桥说:“我当时总结出来‘12个字’,‘嘴要甜’,不能叫某某某同志,我们都是叫大伯大妈、大哥大嫂,他感觉很亲近;第二个‘眼要亮’;第三个‘脑要活’;第四个‘心要诚’ 。我们到群众当中去,我们就是要用群众的方法。”
一句“大伯好”,让平时很少讲话的村民俞小宝,滔滔不绝地讲了一肚子心里话。今年快八十岁的俞老伯至今记得,当年在自家田里放牛,迎面碰到的乡镇干部的经历,这两位卷起裤脚的干部,后来都和他成了好朋友。
石璜镇雅璜村村民俞小宝说:“ (他们来看您,您高不高兴啊)怎么会不高兴呢?”
石璜镇雅璜村党委副书记裘文明说:“他还是蛮高兴,你给他写上了,说明你给他记在心里面了。”
为了把雅璜乡的好办法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当时嵊州市出台了《民情日记》管理办法。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民情日记”,从本子上搬到了网络平台上。
石璜镇党委委员韦立明还有一个身份:民情常态化走访网格长。这个月镇里正在进行美丽庭院建设动员,网上“民情日记”,发挥了大作用。
韦立明说:“以前的民情日记,我们就碰到了一个问题,时间过去以后,我们老的笔记本找不到了,现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后面来的干部,他也能够去回溯。”
现在,嵊州全市划出了1072个网格、7103个微网格,“浙里民情”应用已成为年轻干部扎根乡村的“云助手”,通过常态化走访将八成的“琐事杂事”解决在一线。
一位嵊州市民高兴地说:“比较上心的,工作很认真的,他们来事情肯定会解决掉的,很高兴,谢谢他们。”
莫国桥说:“其实‘八八战略’的产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把下面的情况全部搞清楚,其实任何一个地方要推动发展,首先就是要到基层去,老百姓发展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才能把真正的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