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琴弦在阿炳指下颤动,一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诉,道尽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华彦钧(1893——1950),世称阿炳,生于江苏无锡雷尊殿。其父华清和为道观主持,精通道教音乐,擅长演奏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阿炳自幼在道观长大,耳濡目染间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

少年时期的阿炳勤奋好学,每日天未亮就起身练琴。据传,他常在雷尊殿后的竹林里练习,琴声与竹叶沙沙声相和。十三岁时,阿炳已能娴熟演奏数十种乐器,尤其擅长二胡,以精湛的技艺获得"小天师"的美誉,震动道教音乐界。他不仅继承了道教音乐的清幽特质,更融入了江南民间音乐的婉转韵味。

在惠山"天下第二泉"畔,阿炳常常独自练习。泉水叮咚声与他的琴声相互应和,最终孕育出了传世名曲《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以其独特的旋律线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二胡艺术的巅峰之作。乐曲中那如泣如诉的旋律,既描绘了二泉月色的美景,又蕴含着创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然而命运弄人,阿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的主持后,因不善经营,又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经常出入妓院,最终导致道观衰败,后来他被逐出道观,不久,他的双目相继失明。从此阿炳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失明后的阿炳听觉愈发敏锐,据说他能通过琴弦的震动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在这样艰难岁月中反而让他的音乐造诣更加精进。在无锡的街头巷尾,人们常常能看到这位盲艺人专注演奏的身影。

1950年,音乐学家杨荫浏在无锡发现阿炳,为其录制了包括《二泉映月》在内的六首乐曲。录音时,阿炳坚持要亲自调音,他轻抚琴弦、侧耳倾听的模样,让在场者无不动容。这些珍贵的录音不仅保存了阿炳毕生的艺术精华,更让他的音乐得以流传后世。同年12月4日,这位饱经沧桑的音乐家与世长辞,享年57岁。

可叹阿炳,误入歧途,沦落悲苦。但正是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他对二胡艺术有了更深的参悟,对人生百态有了更透彻的体悟。他的《二泉映月》,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一个灵魂在苦难中的呐喊与升华。每当聆听这首乐曲,那如诉如泣的旋律总让人心潮难平,仿佛能触摸到阿炳那颗饱经沧桑却依然热爱音乐的心。

阿炳,其大半生在黑暗中度过,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每一个游客在参观他的故居,内心总流露出对阿炳这样的一位民间音乐大师而感到敬佩。感谢阿炳,他用生命谱写的这首《二泉映月》不朽杰作,让我们在每一个音符中都感受到艺术的永恒魅力,在每一次聆听中都获得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如今惠山泉边的阿炳铜像永远保持着演奏姿态,弓弦微颤,仿佛仍在倾诉那段沧桑岁月。他的二胡技艺早已超脱技巧的藩篱——运弓如泣,揉弦若叹,那深沉有力的弦音既能勾勒江南月色的空灵,亦能迸发乱世悲歌的激越。在抗战烽火中,这位盲艺人以琴为剑,谱《听松》鼓舞士气,奏《寒春风曲》慰藉流民,用音乐守护着一个中华民族不屈的尊严。

七十余载光阴流转,阿炳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二泉映月》的永恒旋律,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瑰宝:那是绝境中对美的坚守,是黑暗中向光而行的勇气,是一个用生命淬炼艺术之魂的传奇。当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千年二泉的月光在琴弦上交汇,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经典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永远奔涌在民族血脉里的精神清泉。

尊敬的华彦钧大师,我刚才再次聆听了您的巨著《二泉映月》,让我联想起那皎洁的月光下,大师您坐在二泉边,拉着这曲《二泉映月》,在诉说着一切。大师,您是否知道,您的音乐永远在二泉的月光下流淌,永远在音乐界里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