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今日嵊州 | 数 字 报 | 嵊州专题 | 国内新闻 | 浙江网闻 | 
时政经济 -- 社会文化 -- 国内新闻 -- 嵊州专题 -- 数字报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时政经济
一步一景皆入戏 年轻人争当“戏中人”
来源: 作者:嵊州融媒记者 闾高桥 邢吴波 2025年07月24日16:19:42 

  亭台水榭化身“藕香榭”“兰舟舫”,青石板路上偶遇执卷低语的林黛玉,转角处王熙凤递来一杯龙井笑言“这汉服配色像探春!”这个暑假,在越剧艺术学校精心打造的“大观园”实景园林中,全景沉浸式越剧《梦回大观园》彻底点燃了年轻观众的热情。自今年五一推出以来,演出场场爆满,年轻人占比惊人地突破半数,成为传统戏曲拥抱青春活力的生动样本。

  与传统镜框式舞台彻底告别,《梦回大观园》将整个校园园林幻化为“大观园”剧场。观众入园伊始,便踏入“入梦”之境。运营方工作人员张安娜介绍,园林即戏台,观众即角色,这种沉浸式观演是项目的核心魅力,“观众一进来,就能与红楼梦经典角色NPC零距离互动、打卡合照,瞬间成为大观园的‘访客’。”

  观众自由穿梭于“入梦、惊梦、出梦”三段式场景,每一步都是剧情推进。在“入梦”环节,林黛玉、薛宝钗会邀请观众共吟诗词;贾宝玉则可能在人群中焦急询问“我的玉丢了,可曾看见?”越剧艺术学校青年教师蒋霞对此深有体会:“贾宝玉会贴近观众问‘我的林妹妹去哪了’,就像真的在跟观众对话。这种距离感的消失,是传统舞台无法想象的。”

  沉浸式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知的互动火花。蒋霞分享了一次难忘经历:“在一次表演的入梦阶段尾声,我们跳最后一个舞时,突然一位观众上台一起跳。大家虽惊愕,但立刻把他拉入舞群,氛围瞬间点燃。”小朋友的突然拥抱、观众即兴的提问如“宝姐姐吃饭了吗?”,都考验着演员的临场反应,也生发出独特的趣味。“任何想象不到的事都可能发生,”蒋霞笑道,“当观众成为了‘临时演员’,一些不可预知的互动正是沉浸式的魔力。”

  创新并未削弱越剧精髓。张安娜告诉记者,传统唱腔、身段被演员完美传承,人物塑造则在原著基础上更趋立体:“比如黛玉,我们放大她少女的天真烂漫与聪颖通透,传递哀而不伤的情调。”剧中甚至巧妙融入《牡丹亭》昆曲唱段,展现传统艺术的多元魅力。

  更让年轻人直呼“上头”的是大胆的现代表达。经典唱段被注入现代青年职业、情感的共鸣;而散场时巨大的反差将气氛推向高潮,音乐突变欢快,演员身着戏服跳起改编的热门舞蹈。有观众感叹:“在这拍视频根本不用加滤镜。”观众散场后仍哼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变奏旋律,传统戏曲的尾音,就这样拖成了青春的“洗脑循环”。

  今夏,《梦回大观园》还特别推出沉浸式游园闯关活动,趣味体验再次升级。刘姥姥、王熙凤等角色NPC自由穿行于九曲桥、访戴亭间,观众可一边赏景,一边参与掷骰、投壶、解签等传统游戏,闯关成功还有机会赢取惊喜礼品。实景园林本身就是“活道具”:荷塘水榭映衬宝黛共读的泪光,风雪以精准角度飘落孤僧肩头,青苔竹影在粉墙勾勒天然水墨。观众笑言:“刚想掏手机拍景,发现自己早站在戏里了。”

  “暑假,我们除了常规每周五晚的场次以外,还会视情况加场,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可以通过大麦网、猫眼、抖音等平台搜索‘梦回大观园’,查看演出场次和购票。”张安娜还拿出游玩锦囊,她告诉记者,观众可以提前做一些“功课”,在平台简单了解剧目脉络。来时如能身着古装和沿途演员互动,更出片,也能更快代入情景。亲子游的家长,可以提前向孩子介绍越剧与《红楼梦》趣味知识,让孩子在游玩中感受文化传承。

  从“高台教化”到“体验式传播”,《梦回大观园》以感官与情感的双重沉浸,为越剧打开了通往年轻心灵的大门。当园林的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剧情,当观众的笑语与叹息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传统戏曲便在创新融合中,迸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编辑:俞露莎
嵊州发布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爱嵊州》APP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专题推荐
· 【专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专题】嵊州市庆六一第二届小记者文艺晚会暨少儿富乐市集
· 【专题】一步一履总关情
· 【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专题】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 【专题】网络中国节·端午
· 【专题】瞬间·嵊州
· 【专题】达人看热点
· 【专题】聚焦2025年全国两会
时政经济
社会文化
国内要闻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