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歌班兴起以后,艺人与观众都要求有新剧目,因而出现了创作、改编和移植曲调、剧本的高潮。当时的演出本,主要有“肉子戏”与“路头戏”两类。“肉子戏”的含义有二:一是指古装大戏中的某一场或几场,它具有固定的唱词和道白,如《碧玉簪》中的“三盖衣”、“送凤冠”,《双金花》中的“大堂认妻”等。二是指从原来唱书节目中搬来的中小剧目,它不但有固定的唱词与道白,而且有固定的韵脚、曲调和演出风格,如《王小二过年》、《卖婆记》等。
 “路头戏”通常被人称作“幕表戏”。艺人们从流传的小书目,或其他口头文学中获得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据舞台演出的要求,预先列一个分场提纲,这个提纲也称“幕表”,就是“路头戏”的脚本。这种脚本一般写在“经折”里。经折是可以折叠起来的长条白纸,两头有硬纸为壳,被用作随身携带的一种账册。据说宋元杂剧就用这种折册记录剧本的,“折子戏”三字也因此而得名。
 小歌班每出戏的主要角色,往往是小生、小旦、小丑和老生来承担。戏中的这四种行当,就像是舞台的四条柱脚,缺少哪一行都不行,所以被称为“四柱头”。小歌班时期“四柱头”的分行当,是包括全部生、旦、净、末、丑在内的。如小生包括娃娃生、穷生、袄子生、官带生、武生;小旦包括花旦、青衣、老旦、彩旦、刀马旦;小丑包括短衫、长衫、百搭;老生包括正生、老生,还要兼演大面。发展成古装大戏以后,行当逐渐齐备,分工也较细了。
 小歌班时期,艺人们还不懂得用头纱、网巾,也不会勒头、画眉,脸部化妆也很简单,眼睛都以各人的自然长相用黑色描浓。这样,比起其他剧种来,台上出现的人物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容易被群众接受。此后,越剧化妆都按这个路子发展,没有形成脸谱化,其中只有饰演包公是开脸的。饰演包公之所以要开脸,据说是出于对这位铁面无私清官的尊重,因为这一脸谱已为观众所熟悉,不宜随便变动。
 小歌班的服装也与化妆的情况差不多,最早的服装叫作“随身打扮”,意思就是演员穿着随身的衣服上场。后来,艺人们开始租借古装戏具。艺人们只能粗略地按角色的年龄、性别、身份决定穿戴,没有京剧中那种“宁穿破不穿错”的严格规定,也不按照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服装加以区分。小歌班的服装完全借用其他剧种,长期来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戏剧服装。直到女子越剧兴起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小歌班在最初的十年中,在唱腔上有了改进,它把南派的高亢粗犷溶化于北派的平稳婉转之中,使之更加朴素、自然,富于朗诵性;低回时如泣如诉,高扬时激昂慷慨,扣人心弦。板式也有了慢板、中板、快板的区分,曲调则有哭调、断工调、钱塘调、十字调等,基本上已经可以应付一般剧目演出的需要。此外,它的音乐伴奏也已初具规模。所有这些,都为小歌班进入上海准备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