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
1958春天,有这么一幅名叫《毛主席接见龙冬花》的年画被贴在中国城乡家家户户的门上。龙冬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曾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这幅年画在当时先后再版两次,印数接近了100万幅,曾在中国广为流传,可现在却很少能见得到了。
毛主席接见龙冬花
王汉龙是衢州市区一位出了名的收藏爱好者,什么古书、古画、古瓷器,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他那里有,你想不到的,他那里也有。近日,又有人向我透露,他还收藏了一百多个品种的年画,正打算办一个展览。
一百多个品种的年画啊!临近年关,带着好奇心,我终于一睹芳容。
学习雷锋好榜样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王汉龙所收藏年画的种类很丰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的全都有。从50年代的歌颂劳模,60年代的向雷峰同志学习,到70年代的革命样板戏等等。
霸王别姬
把这些陈旧发黄的纸张摆在一起看,仿佛看到的是时代前进的步伐……
英雄上北京
亿万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
王汉龙的所有收藏中有这样两幅年画,一幅是《毛主席接见龙冬花》,另一幅是关于抗美援朝的《保卫和平》。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神州大地百废待兴,亿万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建设祖国的劳动热情高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毛主席接见龙冬花》就是一幅关于劳模龙冬花的年画。
龙冬花,1929年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失去父亲,15岁被迫到贵池做童养媳。1952年,长江发大水,她带领群众用人墙堵住洪水,保住江堤,使十几万人的生命财产和数十万亩耕地得到保全。抗洪期间,她年仅1岁的女儿因无人照料,死于意外。她忍着悲痛,在洪水中驾着独木舟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救起7人。以“不要命”的感人行动,真实地表达了翻身妇女对党和政府的无限忠诚,并因此获得了一代人的崇敬。后来,她先后荣获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妇女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等称号。曾13次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志在农村山水间
保卫和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重要的年画主角。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反抗侵略,保卫和平,我国派出了志愿军。彭德怀挂帅出征,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战后,志愿军开始令美国大兵头疼了。
后来在北京,毛主席为爱子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大大激励了当时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
朝鲜战场战火正烈,祖国后方为巩固新生政权全民总动员,“三反”“五反”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个个贪污腐败分子被枪毙,不法奸商被斗得胆战心惊。
接着,中苏合作协定签订,我国得到了苏联大批援助;公私合营全面展开,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共八大召开,开始以“多快好省”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整风运动,反右运动接踵而来;大跃进,大炼钢铁,吃公社食堂;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毛主席亲自发出的两个号召
在六十年代,有毛主席亲自发出的两个号召,即使是在我们这群出生于80后的人中间也非常清楚,就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如此重大的事件,年画作为当时重要的宣传载体,再次承担了让号召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的任务。王汉龙所收藏的年画中,就有这样两幅:《学习雷锋好榜样,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志在农村山水间》。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相信人们都已耳熟能详了。从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开始,国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习雷锋日”,一直到现在,每年到了这一天的时候,许多学校、单位、企业都会组织各种活动向雷锋学习。
雷锋作为一个年代的先进模范,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一直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长。
年画《志在农村山水间》,描述的是许多青年露着笑脸,背着农具下地干农活时的情景。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那时开始,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他们欢呼游行,甚至咬破手指写血书,誓要“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炼一颗红心”。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去了农村,“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以及其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成了“知青”的主体。
2007年7月,一位同事写过一篇叫《重回北大荒》的报道,讲的就是一位六旬老人,当年到“北大荒”插队时的故事。报道中的这些话令我印象深刻:“粮食不够吃,半年没有吃上几两油,肚子饿得慌。我们一个房间住着10个人,有一次把一条狗骗进屋来,关门打狗,用一锅开水放点盐煮了,两小时解决问题,连一滴汤都没剩。狗头被扔在了井边。半个月后,大家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发慌、眼发花,忍不住起床,拿了一把铁镐到井边把狗头从冰里掘出来,又一锅水煮了,吃掉。”
对于那个年代,我们因两幅年画而想到的,其实更多的是一些难以言说的词汇: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备战、备荒、为人民,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踢开党委闹革命,抓革命、促生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卫兵,大字报,早请示、晚汇报,出身论,走资派,炮打司令部,翻案风,工分,公社、大队、生产队……
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年代
《红色娘子军》、《无产阶级的英雄李玉和》、《战斗友谊》等几幅关于革命样板戏的年画,很漂亮,王汉龙用玻璃框装着,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这是一个中国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年代。
许多次到农村采访,一些老人都跟我谈起关于“样板戏”的事,他们在那个年代的时候,都是村里的文艺宣传标兵。
在特殊年代里,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文艺问题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戏剧作为一种影响面大的特殊文艺形式,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从影剧院到公社礼堂,从生产队舞台到田间地头,样板戏在中华大地上铺天盖地地唱开了。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
样板戏,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其实更多的只是闻其名,而未谋其面。自己最直接的一次接触是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教我唱过的一首歌,第一句是这样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时代是在前进的,不是出生在那个年代的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些年画,是一种幸运。
跟着“两只猫”,走进三十年的大变局
王汉龙没有收藏八十年代以后的年画。他说,主要原因是因为太“杂”,没有鲜明的“年代个性”。
王汉龙出生于1979年,他童年是在八十年代,小时候家里过年时的年画都是他去贴的,他贴得最多的是戏曲人物、领袖人物、福禄寿三仙。
就在王汉龙出生的前一年12月,在北京进行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两只猫杀出重围。一只黑猫,一只白猫,吃掉了“两个凡是”。一位老人说:“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
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自由的萌芽开始在中华大地有了成长的土壤。今年,改革开放的第三十年,中华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跟着“两只猫”,人民走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进了个体户摊位,走进了民营企业家办公室,走进了股票交易所,走进了互联网空间。
岁月,在一张张发黄的年画里流淌;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悄悄更新。三十年的大变局,年画的主角已得到了充分自由地拓展,领袖人物,生肖图案,金元宝、珠宝,人民币、美元,电影、电视、体育明星等等,更多你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都成了年画的主角。
与此同时,年画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与“月历”结合,衍生出的挂历、台历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这使年画的实用性大大前进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