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宣布:武汉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天,对湖北来说,意义非凡。这是继上海、天津、成渝后,武汉城市圈成为第4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武汉综改区)。
思索 荆楚复兴从何跃?
试验区落户湖北,全省百姓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而在“中部崛起”这趟列车提速之际,沉寂多年的武汉也开始思索:荆楚复兴从何跃?
眼下的“1+8”范围内,产业动态连锁升级已初现以武汉为领头雁、中心增长极的“雁形模式”,一些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向周边扩散,推进周边的工业化进程。2006年,武汉汽车、光电子信息业增长40%,家电制造增速超越70%,而其他一般性产业均低于20%。眼下,武烟集团已重组全省烟草业;武汉纺织业已开始向周边转移;东风、中铁十一局、三江航天、葛洲坝总部接连迁建武汉……潮流已经显现:企业总部迁到武汉,加工基地迁到周边,“总部经济”和“分厂经济”渐渐形成。
可以断定,随着富士康、中芯国际、80万吨乙烯项目的动建和投产,武汉将成为湖北乃至中部最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
而参与区域金融中心和华中物流中心的竞赛,被看作武汉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最重要一环。支持外资银行进入,整合地方银行,率先试点混业经营;探索建设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特别是进行非公开上市股份转让试点;支持武汉发展重要产品期货市场,成为中部地区各类产业基金发行、转让、管理中心,以及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
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聚集武汉。武汉,将成为中部的“经济心脏”。
历程 武汉城市圈综改区大事记
「2002年」
3月和5月,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武汉与周边8城市政府高层两次会晤,达成合作与发展框架协议,初步确定在重大项目、信息共享、产业整合等方面联手共进。
6月,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武汉经济圈概念: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和全省的经济龙头,要充分辐射和扩散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周围的地区也要充分利用武汉这个优势来发展自己。
「2003年」
1月,罗清泉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圈和经济协作区建设。
11月,省委、省政府在汉主办东湖论坛和“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及本省的3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江城,探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
「2004年」
2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力争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武汉城市圈,加快我省区域经济“板块”建设。
4月7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四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此后又增加环境和生态建设一体化为“五个一体化”。
7月6日,省委、省政府在汉召开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活力的城市经济圈。
10月15日,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在孝感市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使其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3大城市圈相呼应的、我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2005年」
3月31日,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在黄石召开。
12月,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的报告》,《报告》提出,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龙头,以武汉为主中心、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及黄石、十堰、荆州等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
「2006年」
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
5月31日,省政府在黄冈召开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新突破。
7月29日,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在北京主办《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
「2007年」
5月8日,罗清泉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送审稿)》。
6月,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形成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7月23日,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扩大)会议在咸宁召开。
武汉城市圈打通首条“城际高速”
展望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摊开中国地图,武汉位置居中。
全国商业重镇,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京沪;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工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居中……这么多优势同时集中在一个地区,罕有而珍贵。
天然具备区域中心城市的独特品质,决定武汉必然是领跑中部的龙头。成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市场中心、对外开放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成为“中部上海”,已成武汉必然选择。
有分析称,综改区设立后,将为大、中、小企业提供共同发展的广阔平台,区域统筹对各种类型企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将刺激中小企业积极为大型企业配套,这为民营企业、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业平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有理由期待,湖北人在传承荆楚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带来“结茧而化蝶”的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