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少年刘文西(三)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刘育剡 2008年11月18日11:00:15 

 

三、才华初显  

  水竹村虽属中国南方山间小村,当时多数人家生活还比较贫困,但因该村历来文化名人较多,各种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文化氛围较好,农家儿童乡间作画,男女青年吹拉弹唱,家庭妇女描花刺绣,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妇女们经常用勤快纤巧的双手描绘梅兰竹菊纸板,用来绣肚兜、鞋头、衣裤,以点缀和美化自己的服饰和生活。

  文西的母亲在这方面极有才能,她不但纸板描绘得好,剪纸剪得好,还能创造性地画出千姿百态的飞鸟、蝴蝶、花草,画作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常常得到乡亲们的好评,邻里乡村的妇女经常上门向她讨教学习。她又有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所以很受妇女们的尊重。文西绘画的天赋可能主要来自母亲的艺术基因,他两三岁的时候就喜欢在地上和墙上乱涂乱画,到四五岁的时候就经常趴在母亲的床头,坐在母亲的身旁,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母亲描花、绘画、剪纸、绣花,久久不愿离去,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爱画、学画的种子。事后,曾有人问文西为什么会产生学画的念头,他回忆说主要是三条:一是从小受到母亲绘画、绣花的熏陶,自己长期生活在民间艺术的环境里;二是家乡的山水实在太美了,绿水青山,碧水环绕,山花烂漫,激发了他学画的念头;三是家乡经常有越剧团、绍剧团来演出《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戏,让他喜爱上了人物画。在刚开始学画的时候,因为乡下不易买到绘画颜料,他就将各种彩色瓦片磨成粉末,把各种颜色的鲜花捣烂,作为初学美术的颜料使用。有时偶然得到了粉笔,他就用粉笔在墙上、板壁上、地上默画村中老人、儿童的特色形象,练习人物构图。他还经常在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到后山森林中去学画写生,有时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有一次,文西到后山去画画,在回家的路上和小伙伴捡到几个鸟蛋,有的说是喜鹊蛋,有的说是杜鹃蛋,也有的说或许是百灵鸟的蛋,反正是挺高兴的。文西想:“拿回去可做绘画的样品,说不定还能孵出几只小鸟来呢!到时还可以画小鸟。”回家后他就把鸟蛋放在抽屉里,几天后母亲为他整理抽屉时惊呆了,一打开抽屉发现像几条蛇一样的东西在蠕动,再定睛一看真的有四五条小蛇,旁边还有几个破的小蛋壳。等文西回来时娘告诉他,你的抽屉里出现了几条小蛇,这时文西才醒悟,原来捡回来的不是鸟蛋而是蛇蛋,便连说:“还好啊!我差一点把它放进书包袋里了呢!那真可怕呢!”

  在安国乡读中心小学时,一次老师在上面讲课,文西在下面暗地作画,老师很快发现了他的小动作,没收了他的画,本要狠狠地批评他几句,以整顿一下课堂纪律,但是一见到他的画,这么小的孩子实在画得太好了,太像了,竟不忍心去批评他,怕扼杀了这位小小天才画家的童心。
  此时的刘文西还特别喜欢临摹《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画。他还经常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去街上买些《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的人像卡片纸回来,在课余时间和放学后一张张地认真临摹。他画的武松打虎、桃园结义中的刘、关、张,形象逼真,神采奕奕,令同学们和大人们极为叹服,赞不绝口。后来他看到了《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放学回家和节假日就用心描绘,并将不少画送给了小伙伴和同学。他住的房间内桌上堆满了他的图画,墙上、板壁上也画满、贴满了他的图画。此时的父母亲看到儿子的画也已经十分赞许了,认为他不是块顽石而是一块宝玉,增强了儿子将来必定成才的信念,从而由先前的虚幻寄望转变为如今的着意培养了。

    (待续)

  相关文章
少年刘文西(一)
少年刘文西(二)
编辑:李航程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