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感受千年剡溪
感受千年剡溪系列报道67:千车粼粼 百帆隐隐——两宋剡嵊遗事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周乃光 2010年02月22日11:50:27 

    嵊州原名剡县,改名为嵊是在宋朝年间。宋朝从建于公元960年的北宋算起到亡于公元1279年的南宋,计319年,时下被称为“两宋”。从目前我们能够检索到的两宋剡嵊遗事来看,这一时期经济远胜前朝,文化冠于后世,是嵊州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外地人口迁居剡嵊在两宋时形成一个高峰期

  继东晋南北朝之后,两宋时期,随着村落扩大,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外地人口迁居剡嵊形成了又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迁来的人口,大都是从外地的大族大姓或者官宦之家分居而来。如北宋熙宁年间,从绍兴云门迁入崇仁的裘姓,是被宋真宗诏旌“义门裘氏”大族中分居而来;南宋淳熙四年迁入长乐的钱姓,是钱武肃王九世孙、朝奉郎钱植;迁入沃基村的邢达,是南宋时枢密院直学士,因不附和议,抗忤权奸,而于此隐居;迁入贵门的吕规叔,是著名理学家吕祖谦的叔叔,曾任监察御史;迁到雅张的张姓,是南宋名臣张浚的后人;迁入仁村的竹简,还是宋徽宗的女婿,因不愿在南宋为官而隐居于此。此外,开元的周姓、棠头溪的吴姓、浦桥的陈姓、叶家的叶姓、沙地的商姓、冯家潭的冯姓、东鲍西鲍的鲍姓等等,都有这样的背景,有的还是从河南、山东等地远道而来。这一时期到来的外来人口,由于文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开发经营能力,他们把定居点和开发地往往选择在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较好且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如今崇仁、长乐、甘霖及市区周边一带为多。在他们及后人继往开来、不断开拓下,这些地方后来多发展成大镇大村或富村,如崇仁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裘氏族人的聚居地,长乐镇是全国钱氏人口最集中的集镇。据相关数据估算,两宋后期嵊县人口可达10~15万,比唐末增加一倍多。 

  教育、科技、史学等兴旺发达是两宋文明的主要标志

  人才辈出,教育发达,文风昌盛,出了一批有价值的著作,也是两宋时期的特点。两宋以前,剡县没有出过一名进士。第一位考中进士的是北宋天圣五年(1027)的史纶,七年后他的儿子史叔轲又中进士。此后,剡嵊中进士者接踵而起,尤其在南宋,竟有一榜即中三四人。从北宋天圣五年到清末科举废止,剡嵊共有文科进士142名,而两宋时就有98名,占全部文科进士总数的近70%。

  教育、经学、科技、史学等的兴旺发达是两宋文明的主要标志。在此期间,剡嵊之地,除扩建县学外,又创办了一批书院、义塾,而且聘请饱学之士前来讲学、任教。如鹿门书院,创办者是理学家吕规叔,曾聘请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和吕祖谦前来讲学;县城周氏渊源堂义塾,曾礼聘乐清名士王十朋为师,各地学子负笈景从,前来交流学术者络绎不绝。周门曾先后出了7名进士。在此期间,许多名人文人先后来此,在剡嵊留名、留迹、留诗文的,除王安石、陆游、朱熹、王十朋等以外,还有诗人卢天骥、王铚、李易、仲皎和文人高文虎、高似孙等留居于此。在古县志的艺文篇中,我们还可以见到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名家与剡嵊人士交往的赠诗以及岳飞、文天祥、米芾等人的题字、撰文,这在其余各朝是很少见的,可见其时文化交往的活跃与广泛。史学方面则以我地第一部县志《剡录》的刊印为标志,这部县志首立“县纪年”、开设“大事记”,编次有序,体例完备,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体例多为后世编纂地方志者所采用。

  两宋时期,剡嵊还出了不少著名的科技型的人才。如浦桥村的陈贤(俗称陈老太公),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他曾率民工成功治理了黄河蔡州段漩缺百丈险堤,后又总管治理钱江海潮,卓有功绩,被奉为“活潮神”,著有《潮赜》一书。又如姚宽,是原定居廿八都村的宋太师姚舜明次子。他工诗文、善篆隶、精星相之术,擅机制之技。为抗金,他曾创制三弓合弹弩,射程可达二里,并编《弩守书》。他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比重计等,有《西溪丛语》等著作传世。如果说唐朝时是外地诗人来剡溪送文化,那么两宋则是剡溪两岸的人们自己创造着本土文化。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