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游记
明·周汝登
丙戌冬十二月望后十日,周子与弟梦科、侄玄龄步入郊门,临流而视曰:“此剡溪也,我辈实生长是,可一日负耶?”时有虚舟泊岸下,微风自南来,遂买舟携酒乘风而北。倏至艇湖,登子猷桥,是其回艇处。此去戴安道宅才半里,猷不见而返,岂云“兴尽”,正留不尽之兴耳!故兴至今存。因相笑引觞,坐舟头而下。至竹山,山小而峭,仰视卓绝,一宇岿然,名竹峰庵。起登庵,倚槛临江而乐之,适坐江中,末尽此江之观,而今睹其全,固知超物外而后可观物也,举头天外其几乎!
明日,过仙岩,陆行五里,谒仙君庙,土人称仙君者为谢康乐灵运,乡名“游谢”,亦以康乐故。由仙岩而下,两岸山壁立,相向愈迫,江流曲折,穷而复开。溪禽谷鸟声同应和,舟容与,竟夕不能舍。
又明日,至印月寺,山势逆上,如吞江复吐。再下数里,为清风岭,宋王贞妇投崖死节于此,因歌元李孝光诗:“此心若愧王贞妇,莫向清风岭上行。”樵人、孺子环而听之,俱为动色。清风而下,抵嶀浦,两岸势稍开。临江一山如拳,二面跨水,山下石块磊如砌。山上有庙,庙碑为宋名士楼钥记文。嶀山在北嶐崛云间,积雪迷道不可上。问谢车骑桐亭,无知者。走嶀山东北数里,入龙宫寺,有唐李公垂碑记,是千年物。里称“嵊亭”,齐张稷为剡令,过亭下生子,因名“嵊”。嵊忠节炳史策,宜立石表其生处,而有司者阙焉。是夜,舟泊嶀桥,星明,水沙一色。三人起坐沙石间,且饮且吟,不觉彻旦。开舟抵三界,古始宁地也。东山在望,云月如待。周子顾语二子曰:“余自少至长于兹,江山百里之间,往来当以百计。然向也,山吾履而不知其高,水吾泛而不知其深。林林磈磈者触吾目,而如不见;淙淙嘤嘤者接乎耳,而如不闻。乃今知有兹山若水也。夫知何得耶?不知何失耶?将昔不逮,今醒耶?抑今不逮,往忘耶?”二子默然,言未已,风转北来,舟艰于下。舟人曰:“返棹而顺。”遂张帆而返。故所历处,逆而视之,若更为一景,奇丽不可复识,周子顾谓其弟子善图,图其逆而上者;余为记,记其顺而下者,俱系以诗。各就舟中为之,甫就,而舟抵城下。漏下三鼓入城,街衢灯火熏灼,人奔走如狂,盖是夕为除夕云。
兹游五日夜,往返百数十里,饮酒五斗,而玄龄断饮不与。得诗二十首、记一、图一,从行仆一、舟子一。
【解读】这是作者仿苏轼《赤壁赋》的杰作,写除夕前作者买舟而下,顺流经艇湖、竹山、仙岩、清风岭、嶀浦,抵三界,对沿途的名胜古迹及相关人文历史,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犹如一篇出色的导游词。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者为官在外,往来剡溪当以百计,却每每行色匆匆,以至于“山吾履而不知其高,水吾泛而不知其深”。此行往返不过百里,作者却用了五日夜,细访慢寻,饮酒吟诗,又作画题记,可谓风雅至极,俨然一幅剡溪山水行旅图。
【作者简介】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号海门,明嵊县人。师事王龙溪,为王阳明再传弟子。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工部屯田主事。历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广东按察佥事,官至户部右侍郎。万历十五年,与袁日新等集资,于县城创办鹿山书院。次年总纂《嵊县志》。二十九年又创宗传书院,从学者千余,人称“海门先生”。崇祯二年(1629),诏命为工部尚书,未任而卒。著有《王门宗旨》《东越证学录》《圣学宗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