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的文字,当真如弘一法师所说:悲欣交集。悲的是他为何是如此模样在世为人,欣的是居然有这般文字传世。


胡兰成给张爱玲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承诺,有效期只有四年,最后她称这个男人为“无赖人”。
“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胡兰成文笔轻灵圆润,用字遣词别具韵味,形容词下得尤为脱俗。然而,国破山河残,他却为五斗米折腰,在汪精卫那里任伪职,做汉奸,丧失了中国人的气节。
受汪精卫赏识,沦为汉奸
1906年,胡兰成出生在嵊县下北乡胡村(现为叠石村)。家中排行老六,小名蕊生,自幼生活窘迫,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他从小聪明好学,有“乡间才子”之称。
1927年胡兰成去北京燕京大学谋求了一份副校长室文书职位,常去教室旁听。北伐时回到家乡,先后在杭州、萧山等地任教,并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性文章。从此游子闯荡四方,再未返乡。用胡兰成自己的话来说,“胡村与我的童年虽好,譬如好吃的东西,已经吃过了即不可再讨添。”
1936年6月1日,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胡兰成在《柳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积极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他的政论引起各方的注意。汪精卫系统的《中华日报》也邀他撰稿。他的文章发表后又受到日本刊物的青睐,当即译载。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他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胡兰成提出了“战难,和也不易”的观点,客观上为汪精卫与日本人合作的叛国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深得汪精卫及其夫人陈璧君的赏识。陈璧君认为他是个人才,想见见他。经过打听,才知道他还是一个月薪仅60港元的小编辑,一家生活很不易维持,且眼病甚重,无法应召去见“夫人”。陈璧君为此狠狠地责备了主持该报的林柏生,认为他埋没真才。林柏生大为惶恐,连连谢罪,立刻提升胡兰成为总主笔。
1937年3月受汪精卫之邀,胡兰成任上海《中华日报》主笔。1939年12月正式前往南京任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伪行政院法制局长,成了以陈璧君为首的汪的嫡系“公馆派”的一员儒将。当时汪精卫称他为“兰成先生”,经常向他“殷殷垂询”,他因此被称为汪精卫的“文胆”。胡兰成踌躇满志,自诩“稳坐政论家第一把交椅”,“和平运动时位居第五”,不料因此得罪了汪精卫、周佛海和林柏生等人。胡兰成很快就被免去职务,并曾被捕入狱,最终被排挤出汪伪政权,又成了“一介布衣”。
被排挤出汪伪集团后,他通过日本使馆的官员清水、池田笃纪,和日本军政界的少壮派人物拉上了关系。日本宇垣一成大将约见胡兰成,向他请教:如果日本失败,应该向谁求和。胡兰成献计道:“向重庆求和,必遭到拒绝;至于延安,可以取得某种军事上默契,但于大局无补。求和必须向英、美,别无他途。”宇垣认为他的话有道理,由此他的身价倍增。
然而,“仕途艰难”,1943年,胡兰成再一次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前往上海。这期间和张爱玲相遇、相爱。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转变,胡兰成的日子又开始变得不安稳。去武汉办《大刚报》期间背弃张爱玲与护士小周发生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逃亡到温州,又与范秀美同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