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胡村(叠石村)的胡兰成故居
胡兰成的学问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胡兰成在日本出版了《山河岁月》《今生今世》《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大量著作。
胡兰成的书籍特别是《今生今世》出版后,引起了世人的惊叹。文学界曾经这样高度评论: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其人可废,其文却不可因人而废。这本书,当年有人向余光中推荐,说是“慧美双修”,贾平凹读罢,也着实称赞了一回。一个男人,用他清艳婉转的笔触,缓缓回忆自己漫长的一生,从故乡嵊县的记忆开始,那是一个桃花烂漫的江南小镇,有青青陌上桑,有热闹的戏文,有过年时节的繁花似锦,有旧时婚嫁的绵绵情意,然而一旦离开,终其一生,游子再未返乡,“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相遇张爱玲,也只是生命中一段并非刻骨铭心的插曲。卜少夫有对胡氏文章的看法,他认为“都说张爱玲才气高,其实胡兰成才气更高”。江弱水读完后,也差不多同意了胡兰成为中国散文别开生面的说法。
世人都以为《今生今世》是胡兰成的代表作,实际上这是对胡兰成最大的误解。《今生今世》作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学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晚年胡兰成的理想并不仅仅是当一个文学家,“建立起新的学术体系才是他的追求。”所以上世纪70年代胡兰成到台湾文化大学任教授,讲的课便是《华学、科学与哲学》,也是在那一段时间,先后写成了《中国文学史话》与《禅是一枝花》等著作。
70年代初,胡兰成前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担任教授。3年后,迫于新闻媒体以及台湾学者“声讨汉奸”的压力,中国文化大学决定不再续聘胡兰成。1976年,他很沮丧地回到日本,于1981年病死于东京。
胡兰成的文字,当真如弘一法师所说:悲欣交集。悲的是他为何是如此模样在世为人,欣的是居然有这般文字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