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金才汉守望基层群众文化三十年纪实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吴锡英 2012年03月20日11:12:16 

文化苦旅知劲草

金才汉(右)正与《甘霖镇志》编撰人员探讨相关事宜。

  有人说金才汉没花头,其实他自己觉得成果不小。因为,他潜心于群文理论研究及文艺创作,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

  有人说金才汉是才子,其实他自己觉得才疏学浅。因为,他的第一学历是“文革”时期的高中毕业生,大专、本科文凭都是通过函授、电大学习获取的。

  有人说金才汉不合算,其实他自己觉得无怨无悔。因为,他多次放弃了升迁的机会,宁愿坚守在农村群众文化第一线,干出了平凡但绝不平庸的业绩,评上了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职称。

  望尽天涯路

  1981年的秋天,高考落榜的失意把金才汉从理想的顶峰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然而命运之神又把当年落寞、惆怅的他推上了剡北乡文化站的岗位。那是位于剡溪北岸的一个平原小乡,乡文化站更是小得不能再小。面对文化站无房、无钱、无设施的困境,他沮丧过,甚至想放弃过,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慢慢地打开了工作局面。那些年,在金才汉的努力下,该乡的青年民兵之家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5年后,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甘霖镇文化站工作。作为嵊西重镇的甘霖,是越剧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但上世纪80年代,群文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这与甘霖的形象极不相称。为发展群众文化,振兴群文事业,镇党委政府决定挑选一名文化站长。几经挖掘、筛选,终于,这个使命落在了金才汉的头上。

  初到甘霖镇文化站,两间旧房子蛰居在老街的一隅,除了几百册破旧的图书和一张乒乓球桌外,几乎一无所有。那时,图书是广大群众最喜欢、最常看的一种精神消费品,不仅能从中得到娱乐,更能得到知识和教育。于是,金才汉决定,第一件事就是抓图书建设。

  可是难题一个接一个而来:文化站资金不够,怎么办?为了筹集资金,他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家人和朋友们不理解,都说他特傻。经过努力,终于在1987年筹资了2万多元开办经费。图书不够,怎么办?一方面向县图书馆要了一部分,一方面他又发动干部群众捐献了一部分。做书架,布置图书室,人手不足,怎么办?自己动手……

  没过几年,全县乡镇第一个万册图书室在甘霖镇文化站开办了,附近的群众踊跃前来借书看书。那时,各地提倡“以文养文,多业助文”,金才汉也跃跃欲试,从甘霖文化站的实际出发,采用向银行贷一点、村里借一点、个人集一点的投资办法,租用老街的店面房,先后办起了卡拉0K歌舞厅、音像出租店、录像放映室等以文养文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又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接着,他又召集全镇的业余作者,主编业余文学刊物《百草园》,培养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业余作者;又办越剧培训班,为社会输送了几十名演员;办民乐吹打培训班,提高了农民乐队的演奏水平……几年时间,甘霖的群文事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衣带渐宽终不悔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种娱乐活动的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甘霖镇上的老街渐渐冷落下来,文化站的经营项目也每况愈下,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一段艰难的时光!金才汉可以选择离开,一走了之。因为,当时改行从事行政工作的机会就在眼前。但他没有!既然干上一行就要做好一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况且他已深深爱上了这项工作。

  不久,他向镇政府立下军令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谋划着如何尽快地让文化站走出困难的沼泽地。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化站又创办了一千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开设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棋牌室、书画室、健身房等活动室,镇戏迷协会、书画家协会、舞蹈队、文学创作组等文艺团队也在此设立活动室,排节目,搞创作,各显神通,热闹非凡。

  农村文化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加班加点是平常事。2004年7月的那些日子,常常早出晚归,白天冒着高温酷暑与镇干部一起检查旱情,忙于抗旱,晚上还要进村入户,配合市里在黄箭坂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化示范村试点工作。有一天晚上,他女儿发高烧在医院打吊针,临时接到市文化稽查大队的电话通知,叫他马上到甘霖去查处无证马戏团的演出,怎么办?妻子上夜班不在身边,他离开后孩子无人陪伴,无奈只好叫他年迈的岳母过来照顾。等他到达演出点处理好回家,已是凌晨1点多了,可一大早他又要陪同黄箭坂村的干部去奉化买布龙,当天返回后晚上还要赶排舞龙的节目,为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作准备。一段时间下来,金才汉的脸黑了、人瘦了、憔悴了,但他仍“终不悔”。因为黄箭坂文化示范村的牌子打响了,在全市推广了,更为可喜的是当时的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该村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