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此文录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的《答谢中书书》。这是一篇我国山水文学滥觞时期的优美小品,由于其文笔流畅,意境清远,情感真挚,自2001年起被选入中学语文第八册教材。那么这篇仅68字的美文,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寄送的谢中书又是谁?信中描述的欲界之仙都又是何地呢?
一
书信的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他自幼聪明异常,读书万余卷,琴棋诗画,无不精通。15岁著《寻山志》,不到20岁即被萧道成引给诸王作侍读。479年,萧道成灭刘宋建立齐国,对陶弘景更加倚重。陶弘景此时已一心向道,永明十一年(493)的一天,他脱下朝服,挂在皇宫神虎门上,辞官归隐于人烟罕至、山清水秀的江苏茅山。他常常独自徘徊于山水间,吟诵诗句。并曾对弟子说:“我看见朱门红楼,从没有产生要住在里面的念头,但一看见高山大湖,就禁不住心驰神往。”
陶弘景精通预测术。他早年与萧衍相识,相传曾预言他会成为帝王,后来萧衍果然做了梁朝的开国皇帝,即梁武帝。晚年他关门读书,与世无争,终生未婚,于大同二年(536)无疾而终,享年81岁。传说逝世后的很多天,尸体颜色不变,屈伸自如,香气氤氲满山。
陶弘景游览了美如“仙都”的谢灵运(康乐公)山居后,深感自“康乐以来”,竟无一个谢氏到此来过,实为之惋惜,故写信给谢中书。那么,谢中书是谁呢?中学语文课后的注释是:谢中书,谢徽,字玄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管朝廷机要文书)。而据南京大学中文系王京洲先生和从事始宁地方史研究的丁加达老师考证,都认为这“中书”是指谢览。
二
《答谢中书书》中所描述的“欲界之仙都”所指何处,文史界历来有三种说法,那就是茅山说、永嘉说、始宁说,至今尚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一是茅山。原名句曲山,道教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传为两汉茅盈三兄弟得道成仙的地方。陶弘景与吴筠都曾在此地修炼。据冯其庸《历代文选》介绍说,“仙都”就在这里。
二是永嘉楠溪江的大箬岩。那里山水风光不错,有文笔峰、蛙蟆岩、桃源洞、打蜡瀑……而谢灵运在此又任过一年太守,陶弘景也到过此地。
三是石门山。石门山在今嵊州市三界镇、仙岩镇、崇仁镇三镇接壤处,持此观点者认为信中所写景物,很像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一诗所写的景物,如绝壁、疏峰、回溪、长林、密竹、猿啼……故1987年《两浙游记选》前言认为“信中所写的景物很像是谢灵运吟咏过的石门山”。
对于以上三个地方,先来说茅山,据考证,那里并无“两岸石壁”、“清流见底”之景色,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山势平缓,为陶弘景隐居处,且谢灵运并未到过,何有“自康乐以来”之说法,当应予否认。
其二是永嘉楠溪江的大箬岩,山水风光秀丽,谢灵运与陶弘景都游历过此地,因此人物地点也能对应。然据永嘉《谢氏宗谱》所载,说谢灵运被杀后,其母刘氏携孙隐居于楠溪江,谢氏以康乐为祖,书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似属欠妥。再则,楠溪江文化以康乐为开山之祖,而陶弘景游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早已闻名于世,岂楠溪江能为之?
再说石门山。谢灵运留下了许多石门诗文,如《石门新营所住》《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顶》《石门涧》等, 《山居赋》也记载了他和昙隆法师共游石门瀑布的事,这是因为石门山是他南居石壁精舍的所在地。石门山在嵊州市北十公里,东临剡溪,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即在此登船,诗中的强中即今仙岩镇。所以说《答谢中书书》是记石门山和剡溪山水之美也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谢灵运的北居始宁墅在剡溪口,即今嶀浦、车骑山一带,其“南北两居”贯穿剡溪,其《山居赋》云:“……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极其相似。 这段石壁位于始宁墅西界,高约百米,石质是红色的,石壁峙于江边,影映于江中,犹如陶书所说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此段石壁在今三界镇嶀浦村姚岙自然村清风庙北百米处,村人称为清风岩。对面的马岙岭沿江一线也是山体壁立。据考察,嶀山为黑色玄武岩体,但也有少量暗红色的变色岩成脉状分布其中,清风岩即为其中,据考察,自清风至上虞上浦的曹娥江两岸,再也没有相似的石壁。因此,确切地说书信所述的“欲界之仙都”应在剡溪口至强中一带。这一段剡溪被称为“十里画图”。
剡溪的景色,剡溪口最美。早晨白雾缭绕,若隐若现,两岸是苍松、青枫、绿竹,森林茂密。猿啼鸟鸣,众音齐会,黄昏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鱼儿不时从清澈的水中飞跃而出。说到鱼儿飞跃,我想起了事载《全晋文》的一则故事。公元385年,淝水之战的先锋谢玄因战功被孝武帝封为康乐县公,为避君侧之乱,卜居始宁南山,在今天的三界镇剡东村马岙自然村、大水坑自然村一带营建始宁庄园。督造之余,闲来无事,便以垂钓为娱,他在《与兄书》《与妻书》中说:“居家大多无所为,正以垂纶为事,足以永日。北固(此浦)下大鲈,一出钓得四十七枚。……昨日疏成后出钓,手所获鱼,以为二坩鲊,今奉送。”因为钓鱼的收成颇丰,便腌在陶罐里,分别送给上虞的兄和妻。
其实,说到山川之美,剡溪口一带,作为名胜之地,早已是有口皆碑。并总是令名人雅士们流连。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雪夜访戴、武肃驻舸、陈廓漂流,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呢。
东晋时,名士戴逵隐居剡县之剡山。太元十二年六月,孝武帝屡召不就,避于吴国内史王珣别业。王珣字元琳,宁康二年(374),剡县高僧竺道潜圆寂,帝命赙钱十万赴丧,归时访逵,共游嶀嵊,慕其景色,筑舍曰神明境(在今三界镇嶀浦村招士湾自然村一带剡溪边),事记《水经注·渐江水》。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云:“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
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始宁墅与神明境隔江相望,谢玄与戴逵关系又好,所以他奏请孝武帝绝其召命,逵乃安。
民间历来把嶀山之高传为可通仙界的圣地,山上有仙君洞,并建有望仙桥和望仙亭。望仙桥位于回溪入嶀浦潭之口上,为5孔石梁桥,长35米,宽2米,高6米,桥墩设分水尖,古桥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