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石璜大塘口的史事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尹芙生 2012年09月14日17:08:37 

 

  石璜建塘屋的功绩

  石璜地处会稽山西南麓,座村不大,户数和人口都少于周边的富润、开元,但经济比富润、开元搞得活、搞得好。这从石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抓住时机,及时在石璜大塘上建塘屋,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开发区,生意一度繁荣,积累了资金和“生意经”之事中也可看出。

  1937年12月日寇占领杭州前夕,前白竹村裘冲曼先生将其创办的杭州私立清波中学迁至石璜,教室设在大塘口附近的新亨茶栈和素风堂的王家祠堂内。1938年2月开学后,石璜镇一下子增加了三百多师生的生活所需。同时,随着日寇侵华战争的扩大,日寇飞机的炸弹和骚扰,使县城和公路线上的几个大镇的商家深感不安全而关门逃避。而石璜是一个相对较安全的地方,不通公路,离开公路线最近处也有10多里,敌从公路线到石璜需1个多小时,而石璜到会稽山只有6里多路,避难步行只需半小时。于是,到石璜来做生意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了,这正如《嵊县供销合作社志》第3页所讲到的:“日军侵占嵊县……,商业转向偏僻的集镇,东徙北漳、北移蒋镇、西迁石璜”。到石璜做生意的不仅有本县人,还有周边县的人。笔者的祖父是绍兴东关镇(现属上虞市)人,做服装生意(当时称蜕衣店),是1938年冬带着父亲迁到石璜的。据不完全统计,同时期来到石璜做生意的绍兴人有30多家,单东关镇的就有6家。还有东阳、永康、义乌、天台、诸暨的商家。相对的安全和商家的增多,吸引周边乡村及邻县的人来石璜交易。

  战争使石璜经济一下子繁荣起来,但石璜座村不大,店屋及交易场所缺乏。就在这种形势下,石璜素风堂王氏族人王昌全、王六喜、王芳初等人抓住了商机,明智及时地出卖了十多亩族田作为资金,在石璜大塘东、南、北临街的三边塘面上建成20多间塘屋,作店屋或交易所。大塘口一下子成为石璜最热闹的街区,而且一直热闹到五十年代,前后达二十年的时间。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因塘屋的树料多数被水浸坏逐渐拆除而告终。

  大塘口的繁荣可从下面几方面看出:一是商店多,行业也多。以五十年代初为例:有三家布店、利华布厂门市部、二家土香烟公司、还有嫁妆店、盐行、石灰行、铜、锡制品店、桶店、百杂店、酒酱店、水作店等。二是生意好,积累的资金多。如大塘口西边的胜家布店,在1951年工商登记发证时,其资金按当时的人民币计算有1亿多,该店的资金不仅是石璜第一,而且是长乐区工商业户中的第一,因而其业主成为县政协的第一届委员。又如在大塘口北边的另一家布店,在文革中被查抄的银元是用簟箩盛的,达数千元。而在东边一嫁妆店地板下面查抄出全是锡锭。三是生意做得大,如大塘东边的宋润泰嫁妆店,“生产经营铜器、锡器、桶器、板箱、篾篮等嫁妆品。该店讲质量、守信用,招徕邻县众多的顾客”(参见《嵊县二轻工业誌》第11页)。

  建塘屋为标志的石璜战时经济的繁荣,不仅表现在当时物质上的,也表现在精神上的。抓住商机果断卖了族田建塘屋,是明智之举;更为明智的是石璜人在学习外来商家的生意经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创强的意识,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里说的学习外来商家的生意经主要是指绍兴来石璜的30多家商家所共同表现出来特征,这就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做生意的绍兴移民到石璜后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笔者父亲为绍兴人,按照当时习俗,从小做“学生子”(即商店的学徒);母亲为石璜素风堂族人。外公生前对绍兴人的评价有两句话:一是称我是小“绍刀鬼”;二是称绍兴人是“哭也来,笑也来,铜钱银子要拆蚀就勿来”。其实这两句话就是多数石璜人对做生意的绍兴人的概括。其表面含义是绍兴人做生意精明,石璜人与他们交往时要留心。深层次的意义是:承认绍兴人做生意比石璜人精,要学习绍兴人的生意经。

  发生在大塘口的难忘事

  (一)分龙日的水龙喷射比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在每年的分龙日(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那天,石璜镇上的三支“水龙”(旧时救火的水枪的俗称)“万安”、“天一”、“太平”和邻村的水龙,抬到大塘口南、北两边的塘埠头,举行水龙的喷射比赛,看那支水龙射得远、射得高、射得准。到那天,水龙会的青年消防队员拼命的翻水、倒水、揿龙担,围观的大人、小孩在为自己村的水龙作啦啦队呐喊助威,把握水龙方向、射程的“把龙头”的人,更是机智灵活,在努力地使自己的水龙射得准,射向对面的水龙上。尽管大家都被水龙喷射得像落汤鸡似的,但大家的高兴情犹如云南少数民族的泼水节。其实,分龙日的水龙喷射比赛,既是对消防装置的一次维修保养,又是对消防队员的一次练兵,同时也是全镇人们同乐的节日。

  (二)王昌福的“硬争茶室”。在大塘口南边的塘屋上,素风堂族人王昌福(1888—1960)在四十年代时开过一爿称为“硬争店”的茶室,店门的招牌(广告牌)上写有“硬争店”三字,旁画着两把斧头劈着一个柴枝部(根)头的图,这是从嵊县人有“劈硬板”的习俗引申来的,据八十多岁的王敦杰回忆:硬争茶室生意兴隆,到这里来喝喝茶,走走象棋、围棋,“劈劈硬板”(辩论、争论)的人很多。后因王昌福赌输钱而停开。但硬争茶室这种符合人们文化需求,开发民智的特色一直留在老人们的美好记忆中。

  (三)清波中学师生的抗日宣传。1938年2月至1940年1月杭州私立清波初级中学迁至石璜继续办学,师生们在石璜一带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人们至今仍在传颂。大塘口南边的街与三槐巷之间有一道照墙,照墙内外各有一块空地,晚饭后清波中学的师生到空地上演抗日戏、唱抗日歌。“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剧,“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响彻在石璜大塘口。他们还在公共场所或墙上张贴或书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等爱国标语,直至六十年代初,还依稀可见。当年的清波中学学生,晚年也多次著文回忆在石璜大塘口那难以忘怀的岁月。

  (四)国民党军抗日阵亡的有一个石璜镇人。他是居住在大塘口的王兴波,《嵊县志(修订本)》第686页载明他是“国民党七十九师二三六团机二连的少尉”,牺牲在“衢县”。其实,他没有死。最近,《剡西素风堂宗谱》续修完成,谱上的王兴波传是这样记录的:“……几乎全军覆没。他身负枪伤,口含芦苇管,潜入冰冷的水塘中,避过日军搜捕。虽躲过一劫,却返乡艰辛。在他艰难的返乡途中,阵亡通知书已送达家中。母亲含泪忍悲为他‘做五七’后半夜,衣衫褴褛的他踉踉跄跄的回家敲门,母亲还以为是‘做五七’显灵,母子相见仿佛在梦中。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从此却也落下一身病,英年早逝”。

  (本文作者:嵊州市石璜镇人,毕业于杭州大学政治系,现退休在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